
說到糧票,上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恐怕并不太熟悉。然而,在建國以后的40多年時間里,糧票曾是人們每天須臾不可分離的“飯碗”、“命根子”;糧票,在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清晨,荷花池菜市場里熙熙攘攘,如織的人流各自在挑選著合適的生活物資。張雷鳴20年前在荷花池擺起了菜攤子,至今已經擁有近10家門面房,家禽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生活早已邁入小康。然而30年前,這位一米八五的漢子,卻不得不為幾張小小的糧票而餓肚子。
張雷鳴說:77年、78年的時候,那時候糧票比較緊張。我做生意有一點錢,但是我是從農村上城里來的,買糧食沒有糧票,沒有糧票還是買不到糧食,只能看著糧管所的糧食一袋一袋地擺在那里。沒有糧票就沒有飯吃,那時候有一年多沒有米吃。
“有票沒錢沒飯吃,有錢沒票也挨餓”,這是張雷鳴對30多年前那段歲月的總結。一張小小的糧票成為把守中國人米袋子的鐵將軍。1953年,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系,對吃穿用等社會所需產品進行有計劃生產,然后對單位個人按比例分配供應。1955年,糧食部開始印發各種糧票,每月定額分配到單位或城鎮居民手中。從此,不僅僅是糧食,城市居民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食品供應,都要憑票購買。
張雷鳴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前,有錢你不一定買到東西吃。小面額的糧票一般買燒餅、下點面。
10多年前,張雷鳴開始收藏糧票,從1955年全國發行的第一張通用糧票到1990年發行的最后一批肉蛋票,他幾乎都有。現在的人也許想不到,那時候小到火柴、肥皂,大到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居民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用,全部都要憑票定額供應。
張雷鳴說,這是84年的布票,那時候每個公民(每年)都是一丈六,小孩是八尺。那時候我們渾身的衣服都是一色的,也就那么一件,夏天穿寬寬的,冬天穿窄窄的,其實還是那一件衣服。
城市居民每個月都能領到一定份額的糧票及生活用品票,但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這些物資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市收藏協會會長肖尹告訴記者,那個時候一個月的糧票是29斤,孩子有6斤的、12斤的,按等級。這個基本上都是不夠吃的,可以說是吃不飽。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生產力提高了、市場繁榮了、物質產品極大地豐富起來。糧票以及一切物資票證,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張雷鳴說,之所以把這些舊票證都收藏起來,就是要與今天的生活形成對比,見證改革開放的成果,銘記30年前那一段艱苦的歲月。
張雷鳴說,一句話吧,“天壤之別”,這是肺腑之言。誰都知道,就是因為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才會有這樣的變化。
[記者感言]:
中國的糧票歷史是一部凝重渾厚的改革開放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饑餓的抗爭史,是囊括中國農業、商業、工業、服務業在內的發展史。是中國計劃經濟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和證明。舊糧票身上的老故事讓我們不禁感念改革開放、搞活市場對于咱老百姓生存的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