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著一千余年歷史的泰興城,過去以其年代久遠、民風純樸、名人輩出而讓人引以為豪外,那么,今天的泰興則以座座高樓、文明小區、休閑廣場、四通八達的道路,亮出了這座現代化新城的豐姿;萋萋芳草、錦簇花團、翱翔白鴿,到處向人們展示著泰興這座新型濱江城市的青春與活力。 泰興公園游人如梭,全家老小齊出動,公園里留下了歡快和幸福。僅泰興公園,假日里人流量最高就突破了萬人大關,再加上仙鶴灣風光帶,東區銀杏公園及鼓樓文化廣場這些開放景點,日均人流量達到了近三萬人。而在2002年之前,泰興僅有一處人民公園,人流量最多也就一兩千人,而且擁擠不堪。 市建設局園林綠化管理處副主任楊留根說:“占地面積只有十八米,后來政府加大城市建設的步伐,對原有的泰興公園進行了改擴建,相繼又陸續建了泰興公園、銀杏公園,總占地面積360畝,是原來泰興公園的20倍。” 從1994年起,我市先后高品位實施了羌溪河風光帶、城黃路“綠色通道”、鼓樓南路歐式花園、鼓樓廣場、仙鶴灣風光帶、泰興銀杏公園等景點的建設及改造。在建設過程中,注重把文化融入城市建設、讓城市品味得到提升。在城市中心區改造過程中,對古牌樓、鯤化池、奎文閣實行保護,恢復了一大批人文景點。建成的的中興銀杏景觀大道、泰興銀杏公園,讓銀杏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得到固化和張揚,新建的百鶴字碑讓歷史文脈得到傳承。 市建設局園林綠化處園林綠化科副科長蔡軍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城市道路綠化寬度最多只有一米五寬,栽植的綠化苗木品種單一。現在和以前相比,講究寬度要寬,還要漂亮,要講究綠化效果”。 跟以前相比,城市變綠了。在東區新能源新城市花園小區內,這里的小區綠地率達到45%。為體現綠色生態的效果,小區內各種花草樹木達到了近百種,營造了自然、清新的居住環境。 江蘇新能源置業集團泰興分公司工程部經理劉曉燈說:“讓小區居民開門見綠,營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居住環境,同時與周邊的道路環境相得益彰,讓我們的城市更有品味。” “綠色城建”漸入佳境,公共綠地、單位綠化、庭院綠化、街巷綠化“四路并進”,泰興城區基本形成了以“綠心、綠廊、綠帶、綠環”為主體的多層次綠地結構。建成區綠地面積770公頃,是改革開放之初的十一倍;綠地率達33.76%,人均公共綠地率達10.18平方米。 50年代中期從揚州來到泰興工作的丁鳳生老人,從60年代起就居住在鼓樓街了。最初,他和他的老伴,就擠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內。 丁鳳生說:“當時全是小房子,檐口是一伸手就夠到,所以很小的,后來通過改造,分了宿舍,到現在住房這么寬敞,現在100多個平方,生活逐步改善了,整個泰興面貌大變樣了!” 從1992年至今,我市累計拆遷房屋190萬平方米,新建各類商品用房800萬平方米,人均住房(自主產權)面積達到36.8平方米,是1992年的9倍。 建成城區“八橫八縱”的道路體系,人均道路面積17.71平方米。 實施“藍天工程”,加大排污管控和治理力度,城區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實施“碧水工程”,整治河道15條20公里。 實施“清潔能源”工程,鋪設管道燃氣管網160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