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劃生育、建房造屋”一直被稱為農村工作兩大難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精神,致力革新與改進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計劃生育事業發展卓有成效。到2007年,全市年均計劃生育率達到99.03%,并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10月16日下午,劉陳鎮黃坍村村民顧濤家中迎來了計劃生育隨訪人員,他們為顧濤檢查身體,講解生殖健康知識,還給她帶來了免費的藥品。婆婆孫飛琴告訴記者,現在的計生服務讓育齡群眾感到很溫暖,不像以前那樣,有些不近人情。
孫飛琴說:“ 我當時懷孕在身養二胎的時候,大肚子溜出去,全體村隊干部去抓,我就躲到這兒、躲到那兒,到處躲避。”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正處于人口的快速增長期,各地的計劃生育政策非常嚴厲,很多強制性措施簡單粗暴。泰興鎮計生辦主任焦國仙在計生戰線上已經工作了整整27年,對以前計生工作人員所扮演的“計生警察”的角色,至今仍歷歷在目。
焦國仙說:“找到計外孕之后,可以強行帶到醫療部門去處理,如果找不到女同志,可以把男同志關在計生辦,用審問的辦法進行。可以扒房子、搬家具,甚至可以對左右鄰居和在那里觀望的群眾進行訓斥。”
2001年和2002年,國務院先后兩次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決定,在計生工作中推出“八不準”的規定。計生工作開始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焦國仙說:“現在的計劃生育工作通過以管理服務為主,比過去的工作更好做,而且更富有成效。”
新型計生政策給育齡群眾最直觀的感受是服務上的變化。25年前,計生服務“雙月查、當月清”,以查環查孕為重。1998年以后實行“三查一治”,查治婦女病、關注女性生殖健康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如今,計生部門提倡“集中型管理與服務”,服務成為主要的手段,一批設備先進、技術一流的“世代服務”機構在市、鎮、村相繼建立,育齡群眾幾乎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知識培訓和普及、疾病查治、孕前指導、出生缺陷干預,免費手術、免費治療、免費發放藥具等相關服務。優質的服務帶來的是育齡群眾對計生管理的支持,超生、多胎的現象如今已越來越少。
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葉兵說:“這些變化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增強了全社會對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視程度,有效地改變了群眾的婚育觀念。”
2002年,在我市廣陵鎮試行的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計生管理模式,使自我管理、自我宣傳、自我監督、自我服務逐漸成為全市計劃生育工作的主流。如今,全市各地依托8785戶計生中心戶和13萬計生協會會員,已全面實現了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我市的這一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國得以推廣。
黃橋鎮雙橋村村委會主任劉仁和說:“一般有什么事情都是我們群眾代表自己來解決,小事一般不出村,在我們群眾里面就把它解決掉了。從并村以后,至今我們村里無一例計劃生育超生。”
“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2005年起,我市的廣大計劃生育家庭開始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從2005年6月份全市第一批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款發放,到今天,我市計生獎勵資金已累計發放1432.8萬元,有8805名獎扶、特扶對象從中受益。
溪橋鎮金堡村村民呂錦武說:“我們每年每個人都能拿到600元,老夫妻倆一年能夠拿到1200元。”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共少生人口30多萬;減少教育投入約4億元;節約社會撫養費150萬元;節約耕地1500畝;全市人均增收1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