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風格的時尚服飾已成為人們現代生活的組成部分,但只要上了年紀的人都一定還記得那些偏居一隅的裁縫鋪。黃國平17歲初中畢業后,繼承父輩的手藝,做起了裁縫。他的裁縫鋪與鱗次櫛比的服裝店相鄰,經營得艱辛卻還在堅持。 在泰興鎮中心小學背后的小巷里,我們找到了黃國平的裁縫鋪。陳舊的裁剪臺面和用了幾十年的老式縫紉機,仿佛在敘說著黃師傅的職業人生。這幾年,裁縫這個行當早已風光不再,但在30年前,這份職業卻讓黃師傅很有優越感。 黃國平說:“我們那個時候到人家家里做,人家都把我們當成大師,招待我們都比較好,最起碼紅燒肉、蛋湯、炒菜、冷切基本上都有,對裁縫還是比較尊重的。” 一臺縫紉機、一把剪刀、一根軟尺,伴隨著黃師傅走進千家萬戶,裁盡夏單冬棉,每天很辛勞,但日子卻比普通人滋潤得多。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穿衣也有了新改變。人們不再滿足過去單一的中山裝、學生裝、仿軍裝,喇叭褲、健美褲、夾克衫、仿西裝在當時的青年人中逐漸流行開來了。思想活躍的黃國平不再滿足于做一個有吃有喝的手藝人,他想開個鋪子做上門的生意, 賺更多的錢。 黃國平說:“到改革開放后,大家都想多賺點錢,我們也就自己開個店,自己供一點料子,有來料加工,有定做,稍微多賺一點。” 憑著一手好手藝,黃國平很快成了讓人羨慕的萬元戶。黃師傅向往著更燦爛的飛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逐漸繁榮起來,琳瑯滿目的專賣店、服飾店也應運而生,式樣新穎 、變化不斷、價格便宜的成品服裝為人們的服裝消費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黃師傅的裁縫鋪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他已經幾年都招收不到徒弟了。 黃國平說:“過去我們帶幾個徒弟,現在都變成自己做了。現在人家還愿意把孩子送來學徒嗎?現在說實話是不多了。” 經過最近三十年的發展演變,服裝已不僅僅是用來御寒了。如今,黃師傅還堅守著這間陳舊的裁縫鋪子,他希望用他的手藝為人們提供更為個性化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