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朱俊生因為一次意外去了臺灣,從此與親人音訊割斷。歲月漫長,難以割舍他對親人的思念。去年,他返鄉定居。對于改革開放三十年,朱老感慨萬千。 朱俊生今年已經80歲,精神矍鑠。他出生在蔣華鎮清水村一個貧寒的家庭。1947年,當時只有17歲的他,在一次上學的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去當了兵。1948年年底,隨國民黨軍隊去了臺灣。朱老在臺灣娶妻生子,二個兒子一個女兒都事業有成。朱老本可過上富足的生活,但幾十年來,家鄉的親人總讓他魂牽夢繞。 1984年,朱俊生退休了。由于當時海峽兩岸仍處于管制狀態,沒法和家人取得聯系,可對親人的惦念時刻掛在心上。于是朱老來到香港,電話聯系不上,就向家里寫信,可一封封信件都沒有回音。朱俊生不甘心就此作罷,有一次,他找了一張很大的信封,在上面詳細寫上了家庭住址以及十多位親人的名字。這份信件無意當中被當時在蔣華鎮供銷社工作的侄子看到了,幾經周折,總算和家人有了書信溝通。接到信件的時候,最疼愛他的母親已經去世二十年了,父親也已是風燭殘年。 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旅游后,朱俊生迫不及待地帶上妻子,經過三天三夜的顛簸,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踏上這生命的故土,見到自己的親人和老鄉,那一刻,朱俊生淚眼迷離,恍若隔世,感慨萬千。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這是朱俊生最直觀的感受。然而,讓朱老感觸最深的就是,與家鄉親人聯系方式的變化。他感慨地說,剛開始開放的時候,電話不是那么好打的,要掛號,在臺灣掛號,然后由電話公司轉接,這樣才能打通,現在拿到手機就能打。那時寫信最快最快要20天,現在不超過一個禮拜就能收到了。 去年,朱老回到家鄉,花費70萬元修建樓房,準備在蔣華和老伴長期定居。漂泊多年的游子終于回到 了家鄉親人的懷抱。朱老將自己的住房義務改建成老年人活動中心,方便老人,給老人們提供一個老有所樂的場所,在自己的晚年為家鄉的親人盡一份綿薄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