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唐建縣起到1992年,泰興經過了1000多年的發展,基本建立了以農業生產為龍頭、農耕社會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改革開放的1992年撤縣設市,又將泰興推向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新型發展之路。從此,泰興邁入了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 今年已經72歲的陳兵老人和他的老伴種了近一畝地的大棚蔬菜。每天下午,兩位老人都會在蔬菜地里挑揀蔬菜,第二天凌晨送到一公里外的南門蔬菜批發市場去銷售。陳兵老倆口告訴記者,以前賣這些菜要到四五公里外的荷花池農貿市場,隨著鼓樓南路、二環路、三環路的相繼建成,以前世代住在農村的一家人現在也成了城里人,以前自給自足的農家菜田成了老倆口的聚寶盆。 老干部黃龍生親眼見證并經歷了這一切。他告訴記者,泰興歷史上從建縣到1992年的1055年里,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農民。改革開放以后的十四年,泰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時任泰興縣縣長的黃龍生回憶說:他的印象當中,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泰興城的常住人口只有兩萬多人,各方面得到發展后,農村里的人都希望能住到城里來,到城里來務工經商。泰興的工業在改革開放以后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光是鄉鎮辦,縣里辦,連村里都辦了工廠。 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泰興的農業生產得到很快發展,產業化初現苗頭,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雛形的初步形成,極大地促進了泰興經濟總量的提升和社會事業的進步。 1992年12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泰興撤縣設市,由揚州市代管,盡管是一字之差,但卻是泰興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泰興鎮南郊村村干部張伯林回憶說:自從泰興撤縣設市以后,泰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郊村由過去的平房到現在家家戶戶都建成了樓房,可以說達到了95%以上,由過去的種糧為主改成現在的種蔬菜為主,種田改成了上城里去經商,搞鋁型材一類的服務。 撤縣設市后,明確了泰興城市化發展方向,歷屆政府因勢利導,工業化有了一定規模,城市化建設突飛猛進,農業產業化也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黃龍生回憶說:由于撤縣設市撥正了方向,全市人民努力,各級黨委政府努力,按照這個方向去下走,走城市化道路,工業化道路,農業產業化道路。可以說前十四年快速發展,后十六年仍然是快速發展,成績顯著,成績喜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