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12月,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此為標志,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三十年來,我市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一篇又一篇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史詩。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大型系列報道《改革開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第一篇:家庭聯產承包激發農業生產活力。
秋高氣爽,又是花生豐收的季節。9月30日傍晚時分,在河失鎮原三洋大隊,農民肖余堂正在忙著清理自家門前晾曬的花生,準備趕在日落之前儲存起來。過去,花生要還糧,如今只不過是大家餐桌上的休閑食品。想到這些,肖余堂心潮起伏。28年前那場決定農民命運的改革,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肖余堂的驚喜不是改革初期就有的,因為土地變革是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過程中,艱難而曲折地向前推進的。1978年年底到1980年,我市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已經在醞釀著變革,恢復并調整劃定了社員的自留地,恢復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這些都為實施改革奠定了基礎。1980年年底,由縣委統一組織的農業生產責任制試點在河失公社三洋大隊正式開始。當時,縣農委經營管理科科長王登漢,作為試點工作組負責人,進駐了河失三洋大隊。
改革初期,無論是省里,還是縣里,還是農民個人,思想上還存在著顧慮,沿襲了這么多年的大鍋飯不是說變就變的。試點工作的初步設想也只是先進行聯產到組。
聯產到組試點推行一段時間后,意識到弊端的工作組開始試行聯戶到勞。當然,改革中總是有先吃螃蟹的人。王登漢和他的同事顧開富,在其他小組還在大搞聯產到組的時候,就意識到土地不到戶就沒有生命力,三洋大隊二組成了當時我縣名副其實的第一個將土地承包到尋常百姓家的村組。
改革的結果,令人耳目一新。盡管有好多來自各方面不同的聲音,但是土地到戶帶來的巨大收益,讓群眾樂開了懷。
泰興的農村改革和全省其他地方一樣,從上級劃定改革范圍到默許試點,到明令推廣,經歷了整整4年。1983年,泰興農村普遍取消了工分分配,實行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至1984年初,全縣基本確定了“統分結合、戶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同年秋季,承包戶獲得了“土地承包使用證”。聯產承包,使農民與土地緊密聯結起來,一掃“半夜三更吹叫子”的低效和無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我市的糧食總產量為50萬余噸,2007年,全市36%的耕地發展直接為民創收的高效規模農業,64%的耕地繼續從事傳統糧食生產,但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9.35萬噸,增產近20萬噸;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間,我市第一產業產值由1.69億元增長到44.9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由51.97元增長到6477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