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經濟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但面廣量大的農村危橋問題日益凸現。2004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打響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村危橋攻堅戰。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累計修建農村橋梁781座,座座“金橋”為我市農村三十年來的發展進步增添了新看點。
10月10日,記者在黃橋鎮西寺村采訪時看到,一座南北走向的新橋已完成主體工程,修橋工人正在安裝欄桿。新橋建成后,位于西側的一座舊橋將光榮退役。村干部呂橋告訴記者,這座舊橋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的,由于等級低,加之年久失修,這些年嚴重制約了西寺村經濟的發展。 我市地處長江下游,境內水道縱橫,全市橫跨各類干河、中溝的農村橋梁有2500多座。這些橋梁多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建設標準低、運行時間長,橋體普遍老化,不僅通行能力差,而且存在很多安全隱患。 破損的農橋潛藏著危險,陳舊的農橋制約著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建好農橋,提高農村橋梁通行能力的愿望越來越迫切。2004年初,由陳桂善等62名代表在市十二屆二次人代會上,聯名提出了“加快農村橋梁改造建設步伐”的議案,受到了大會主席團的重視,市人大常委會作出相關決議,要求用4年的時間,新修改建農村橋梁600座以上,每年不少于150座。以“金橋工程”命名的農村橋梁建設攻戰堅由此在全市境內全面鋪開。 “金橋工程”啟動后的四年間,在西到沿江、東到黃橋老區的各條干河、中溝上,隨處可以看到新建、改建的橋梁,市水利修橋工程隊一時間成了最繁忙的單位。面對艱巨的造橋任務和巨額的資金缺口,市鄉兩級政府多管齊下,各地干部群眾也迸發出巨大的熱情,捐資造橋。在天星港、古馬干河、如泰運河以及為數眾多、有些甚至連名稱都沒有的中溝上,一座座嶄新的橋梁建起來了,大批超齡服役的農橋永遠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四年中,全市各地累計新建農橋781座,平均每年修建195座,遠遠超出了計劃的150座的目標。在溪橋鎮向堡村,天星港上不僅有了向堡西橋,而且還有了向堡東橋;在泰興鎮燕頭村,兩座嶄新的大橋一水相連、彼此守望,不僅為農村經濟建設開辟了坦途,還給農村環境增添了點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