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花生收獲已基本結束,高產戶與低產戶產量懸殊較大。透過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新技術在保證產量,提高效益中的重要性。 溪橋鎮錢葛村村民陳玉芳家的半畝地花生播種較晚,收獲也就相對比較遲,10月10日上午她才開始收獲花生。她說,土蟲太多,產量低,往年畝產400斤一畝,今年只能劃到200斤一畝。
與陳玉芳一樣,今年采用常規方式播種花生的農戶反映,今年花生產量普遍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土蟲防治效果不好。據市農技推廣中心技術人員分析,土蟲發生量大,一方面與今年氣候有關,第二與農戶不夠重視,防治次數不足,所用藥物不當有關。 廣陵鎮興寧村今年第一次采用地膜壟作新技術種植花生500畝,收成較為理想,估計畝產在600斤以上。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采用地膜壟作新技術播種花生的面積在萬畝左右,占全市花生播種面積的十分之一。市農技推廣中心芮根華介紹說,今年的地膜壟作花生產量平均在550斤左右,高產田塊可以達到700斤左右。 常規種植花生靠天吃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地膜壟作花生是最基礎的設施栽培,它自身的保水、保肥、抗蟲的性能強,即使在特殊之年也能獲得高產。地膜投資也不大,每畝只要60多元的費用,但產量卻可以增加到兩到三倍,去除投資,每畝可凈增收入400元以上。目前,全市還有八萬五千畝的花生采用的是常規種植,如果都采用地膜壟作技術進行生產,對廣大農民來說,既增產又增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