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和21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張澤民率領我市黨政代表團先后參觀了句容、溧陽和常熟三地的高效農業現場。所到之處,大力推進高效農業的氣息撲面而來。三地高效農業的發展各具特色,做法各有千秋,我市參觀者深受啟發。 句容市是丘陵地帶,溧陽是山區,論農田基礎條件,不如我市。但兩地高效農業的發展卻讓劣勢轉化成了優勢。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兩地相繼啟動了成片的丘陵和山地開發。句容市農業資源開發局副局長王潤芳介紹說:“我們轉的這個框子是7.8公里,這個框子里面結好的有2000多畝,框子東邊有2000多畝,整個區域就有一萬多畝建成了。”
句容市共有葡萄面積2.5萬畝,是全國美人指葡萄標準化示范區。在發展初期,也是貪大求強,追求設施大棚、精品葡萄,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葡萄規模上去了,市場銷售怎么樣?句容市茅山鎮丁莊村的實踐打消了人們的疑慮。王潤芳說:“前面十一年,葡萄沒有今年5000畝好賣,06年我們的葡萄要賣一個半月,兩個月,07年的時候只賣22天。” 在葡萄產業的影響下,句容的林果開發開始向桃、梨、獼猴桃、無花果、甜柿發展,蔬菜向草莓、茄子、豇豆等發展。眼下,全市高效農業面積突破50萬畝。溧陽市近年來加大了荒山開發力度,依據山坡特點,選擇了葡萄、梨子、苗木、白茶的栽培模式,其中白茶的畝效益可達2萬元以上。常熟市董浜鎮大力發展露天蔬菜,依靠品牌、市場建設,現已發展露天蔬菜1.5萬畝。 與句容、溧陽相比,我市沒有丘陵,也沒有山坡,但有他們沒有的平原,有他們沒有的高沙土;與常熟相比,地形地貌類似,但沒有連片的露天蔬菜。如何挖掘地方特色,準確定位,調出規模?句容、溧陽、常熟三地的發展途徑值得我們在發展高效規模農業時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