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興鎮三聯村是全市規模葡萄發展最早的地方。八年過去了,三聯村葡萄發展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困惑。
在三聯村葡萄種植戶中,金青林種植了13畝。早期他家栽插的是普通品種藤稔,后來陸續栽種了一些特色品種,目前仍有兩三畝的藤稔沒有能更換到位,這兩三畝藤稔讓金青林傷透了腦筋。金青林說:“象我們這種種晚了,一晚,暑假期間人家都賣了象藤稔那種青的,人家都吃過了,好的品種人家吃了還要吃,象這種葡萄品種吃了就不要了,一畝田結得好的話收入能達到一萬元,我現在只賣到二、三千元。”
與金青林一樣,八年葡萄發展給三聯村葡萄種植戶最大的啟迪作用就是品種更新觀念得到了加強。種植戶葉名驥盡管種植面積不大,但經過幾年的打理,這里品種全部進行了更新,效益也逐年提升。葉名驥說:“原來的藤稔看樣子這個品種一個是裂果,第二個口味也只有這么好。正好在銷售時遇到大陰雨,所以這個品種盡管好長,但不大適應。所以分批更換了一部分早熟的,一部分晚熟的,象巨峰、夏黑,就屬于中熟品種。”
2001年,三聯村第一家在全市發展規模葡萄種植業時面積就達到120畝,八年過去了,面積也只發展到160畝,發展緩慢。有沒有其它原因?
村農業主任任余祥說:“我們整個村里長葡萄的是37戶,最大的一戶是十四、五畝田,一般人家三、四畝田,也有的畝把田。整個葡萄效益還是可以的,純的可以搞到每畝4000元左右。”
葡萄效益,不僅靠種植,靠品種,也要靠銷售。泰常線穿三聯村而過,這里也成了葡萄銷售的天然市場,許多種植戶靠周鄰企業的團體消費。金青林說:“正常的銷一個半月左右,不是單一的品種,每天可以賣到二、三百斤。”村民委員會主任季章保告訴記者:“靠馬路銷售160畝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到陰雨天來不及銷售的話,就產生掉果,掉果的話就降低了收入。現在靠我們去找企業單位解決,但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銷售途徑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制約了三聯村葡萄產業的進一步擴張,缺乏一個統一的合作組織來提供必要的技術、物資服務和市場支撐,同樣成為三聯村葡萄產業發展緩慢的重要癥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