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鎮桑木村村民張明喬愛好寫作,二十年來筆耕不輟,文學作品屢屢獲獎。他將豐富的人生經歷濃縮成詩,用文字追問歷史,反映時代。最近,由他創作的兩本一百多萬字的作品即將出版。
在張明喬的書桌上,擺放著兩本書的初稿,一本是長篇歷史題材小說《龍河》,一本是詩文集《意義的天空》。《龍河》一書以優美的語言,勾勒出1917年到1947年間龍河兒女磅礴的生活畫卷;《意義的天空》則以豐富的想象和幽深的思索,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化成了詩句。這兩本書一共120萬字,是張明喬10年來心血的結晶,即將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一名年輕作家,張明喬的作品體現出難得的真誠、細膩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反思。
張明喬說,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準確地說,應該是準確地反映當代生活的真實。真實是任何時代的印記,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追求的終極目標。
張明喬的一生經歷豐富而坎坷:11歲喪母,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后當過銑工、磨工,做過工廠里的團總支書記、車間主任。艱苦的生活讓他把對生活最美好的希望和想象,都寄托在文學創作上。
創作是幸福的,也是艱苦的。在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書房里,一盞臺燈、一臺老式電腦作伴,張明喬一堅持就是20多年。
張明喬告訴記者,他寫作的時候都是通宵的,人們睡覺的時候是他寫作的時候。因為喜歡這個行當,所以不感覺累,樂在其中。
張明喬告訴記者,不久,由他創作的150萬字的《泰州民俗史略》也即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