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分界鎮政府接連收到了來自四川災區幾所學校寄來的收據。對此,鎮領導感到莫名其妙,政府從來沒有直接向災區任何單位捐款,哪來的收據呢?
8月12日上午,記者在分界鎮政府看到了這四張收據,分別發自北川的兩所中心小學和綿陽的兩所安置點帳篷學校。隨收據寄來的還有一些災區學校的照片,捐贈現場的橫幅上赫然寫著“分界鎮人民政府”的字樣。副鎮長周伯慶告訴記者,雖然他們曾多次組織過捐款,但捐款都交給了民政部門,這些學校他們從未聯系過。
周伯慶等人仔細看了照片,發現照片上的一個人是分界沿河村人,叫沈雅琴,13年前離開家鄉到廣州發展,現在是廣州市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她先后三次趕赴災區,先后到10多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看望孩子、捐獻物資,總價值達60余萬元。作為廣州市首批22名志愿者之一,沈雅琴還在綿陽災區參與了半個月的心理援助和醫療救助。最近,她聯合廣東地區部分單位,在北川災區為幸存下來的600多個孩子建起了一所幼兒園。沈雅琴告訴記者:“我們支援了三個學校,那三個學校兩年內教學方面的所有物資都由我們來承擔!
沈雅琴解釋說,自己離開家鄉多年,以鎮政府的名義資助災區群眾,完全是為了報答家鄉的養育之恩。她說:“我想,我同時也是江蘇人嘛,到哪里也不能忘了家鄉。不管成了什么人了,都是從家鄉出來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