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市井生活。我市蔣華鎮通石村民間藝人陳余俊一家人,用了13塊巨型紅木,花費6個月時間,雕刻出《清明上河圖》全幅畫卷。 7月27日上午,當5位工人花了20分鐘的時間,把一幅紅木雕刻的《清明上河圖》擺放在陳余俊家的院子里時,來參觀的村民紛紛發出由衷的贊嘆。整幅作品氣勢宏大、雕刻精美,由13塊紅木組成,長11米,寬2.2米,并附有題字和題詩。要完成這么大型的作品,得花不少功夫,光是雕刻前長達11米的設計圖紙一家人就認認真真地畫了兩遍。 木雕藝人陳余俊說:“ 我通過一個月的時間把它重新繪畫,畫好了以后貼上去,開始打底版、鏟、刮十幾道工序,我們個人總共花了半年時間,終于在奧運會之前趕制結束!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工筆作品,它的神奇之處就在于用極其繁復的筆法、精妙的細節和龐大的畫面勾畫出北宋年間,從城市到郊區的生活原景。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動物209頭,要復制這樣一幅作品,難度可想而知。 陳余俊說:“像這樣一張橋,橋上總共人物就有100多人,要想把每個人的形態做的不一樣,這是相當難的! 陳余俊家祖輩上就是紅木雕刻的能手,這幅作品凝聚了一家人的心血。陳余俊的父親今年70歲了,7個月來他幾乎沒睡過安穩覺,沒事就琢磨怎么用刻刀將原畫的細節生動地再現出來。這幅紅木作品大到亭臺樓閣、小到花草鳥雀,遠到汴京郊外、近及走卒攤販,一瓦一磚、一草一木,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觀賞者無不嘖嘖稱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