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宣堡鎮喬楊村從過去的經濟空殼村,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一躍成全市“三個文明”建設的明星村,而這一切變化離不開村黨總支書記喬向明。日前,喬向明被評為泰州市“勤政、廉政”好干部。 記者到喬楊村采訪的時候,正巧遇到村委會班子,他們正去農民公寓建設工地查看進度。雖說天氣炎熱,但村民們的勞動熱情絲毫不減。 村民張蘇珍說:“書記做思想工作,為主的是喬書記領導得好,我們社員思想都一致。” 今年37歲的喬向明沒有驚人的外表,也不善言辭,但他卻是一位甘當“鋪路石”的黨總支書記。對于走上領導干部這條路,他向我們袒露了最初的心態。 他說:“當時,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加村委會換屆選舉,選舉的結果出乎意料。當時選民是2436,我得到了2317票。既然老百姓對我這么信任,我就要把村委會的工作做好。” 身上有了擔子,責任也就更大。為了建設新農村,喬向明帶領村兩委會班子,以培育新型農民為抓手,先后投入200萬,改善村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幾年來。村里新修建了硬質渠道15公里、水泥路5公里、橋梁5座,自來水入戶率達到了95%,還修建了65個垃圾箱。村民的生活條件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村民朱根年說:“我們的喬書記是一個難得少有的好書記。他貴就貴在敢為人先,貴就貴在他面前沒有困難。” “一個人富只能富一家,大家富才能富一方”,這就是喬向明的為官之道。在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的同時,他想到了只有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讓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新農村建設才能可持續發展。喬向明說:“我利用喬楊工業繩網帶的特色,來把村集體經濟壯大壯強,通過村集體經濟的壯大,為我們喬楊村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這樣就可以向老百姓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除了“以工富農”這條路之外,喬向明還積極發展高效規模農業項目,在拾邊零地,他帶領村民栽種了3.5萬株的意楊,每年成材一批賣出一批,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20多萬元。在他的帶領下,全村2007年的工業產值超億元,村民人均收入也從原先的4600元上升到8789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