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紀剛 特約通訊員 鞠連生)最近,新街鎮高效農業園區被列為江蘇省首批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這個鎮積極打造黨群致富鏈條,發展高效農業,做強富民經濟的經驗也在全省得到了推廣。 近年來,新街鎮始終堅持以“為民”為第一向導,以“富民”為最終目標,把“創業富民”作為檢驗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際成效的重要標準,著力做好發展工業經濟、高效農業、黨員干部帶頭創業三篇大文章,形成了組織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融并進的良好格局。特別是高效規模農業項目,已經真正成為一項富民產業,先后建成規模種植面積1.1萬畝,新辦各類農業企業18家,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200畝,基本形成了以設施蔬菜、葡萄瓜果為主體、以紫茄、青椒、種雞、奶牛、螃蟹等產品為支撐的特色鮮明、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高效農業經濟板塊。2007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00多元,比上年增加1300元,高效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76.9%。 新街鎮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黨員干部帶頭創業的示范效應。去年年初,鎮黨委三名負責同志帶頭籌資10多萬元,參股建設設施大棚,進一步消除了農民想創業而又怕冒風險的顧慮。在今年年初的魚雪冰凍災害中,這個鎮及時組織黨員干部抗雪救災突擊隊,迅速修復了被大雪壓倒的設施大棚,減少了農民損失,堅定了廣大群眾走高效農業之路的信心和決心。整個高效農業園區園區有10多個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帶動了一批老百姓跟著發展蔬菜大棚。 新街鎮白馬村的村委會主任葉曉章就是帶頭創業的基層干部之一。他和另外兩名黨員干部以合股經營方式大膽建起了設施大棚,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發展了60畝蔬菜大棚,帶動了30多名剩余勞動力,每年的勞務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 在黨員干部的帶動扶持下,全鎮50多名農民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主”,3000多名農民成為“綠色企業”的固定職工,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白馬村農民吉伯蘭告訴記者:她原來在廠里只弄到兩三千塊錢,現在土地租出去以后,每年能弄到五六千塊錢,而且活計很輕松。 同時,新街鎮通過組建“綠色經典”蔬菜專業合作社和紫源土地股份合作社,組織200多名黨員、鎮村干部與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與800多個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充分調動了農民發展特色經濟的積極性。新街鎮黨委副書記卞金年介紹:下一步,新街鎮準備再擴2000畝設施大棚,同時正在實施綠色山莊建設,集旅游觀光、高效農業為一體的蔬菜博覽園設計論證已經結束,有望在這個月底進行動工。 富民是黨員干部的天職。近年來,新街鎮還堅持一、二、三產業齊上,大中小項目并舉,依托機械制造、服裝加工、面粉、飼料等支柱產業,推進產業配套,延伸產業鏈條。2007年培育年產能超億元的骨干企業兩家,2000萬元以上企業7家,就地轉移本地農民6000多人,成功招引12家企業到新街投資興業,利用民資1.8億元。新街鎮在泰州市的排名也從倒數躍居中上游,先后被評為泰州市“社會治安安全鄉鎮”、“造林工作先進鄉鎮”、“小康社會森林覆蓋率達標鄉鎮”,2008年通過泰州市“環境優美鄉鎮”的考核驗收,鎮黨委班子被泰興市委命名為“團結、務實、廉潔、奮進”好班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