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我國湖南、湖北等許多省份都保留著這項傳統活動。如今,端午節已經成為國家法定假日。這一切,都與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遭到某些朝廷貴族的讒言陷害,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家鄉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身汨羅江。
我市民俗研究者呂耕樵講解說,屈原投汨羅江之后,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裹好的粽子往江里扔,希望魚蝦蟹不要去侵犯屈原的遺體,這些都是寄托著廣大百姓對屈原愛國精神的感念。
屈原憂國憂民、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感動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去世的農歷五月初五,也被稱為“詩人節”。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以此永遠地紀念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