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來,我市高效規模農業蓬勃發展,其中,新的種養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
根思鄉馬北村的葉國華,是村里學習畜牧專業的大專生,2000年畢業后,被上海一家大型養豬場招去做養豬技術員。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他在當地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專家。一個偶然的機會,葉國華聽說家鄉也正在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于是,今年年初他放棄了在上海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己的養豬事業。葉國華對記者說:“去年從新聞、報紙里看到泰興對高效農業比較重視,扶持力度比較大,在外面打工畢竟只有一兩千一個月,想想還是回來自己發展,搞高效養殖!
目前,葉國華的養豬場欄存生豬200多頭,在積累養殖技術同時,他還搞起了外三元瘦肉型和本地肥肉型兩個品種的養殖。依靠自身的養殖技術,葉國華的生豬長勢很好,經濟效益也在逐步增加。
種植業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科學技術,溪橋農業科技示范園在最初建立時,由于缺乏技術,規模一直沒有擴大,效益也不是很明顯。溪橋農業科技示范園負責人徐波深有感觸地說,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很多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通過科學技術來解決,這樣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少走彎路,取得明顯的效益。
通過兩年摸索,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促使了園區做大做強。目前,園區內光設施大棚面積就接近100畝,畝均效益從一開始的5000元左右增加到到現在的100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