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加農民收入,為產業化經營構筑新的載體,2007年年初各級政府都相繼推出了大力扶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政策,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通過規模經營,降低了農產品的運銷成本,以其專業性、開放性等特點,為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分界鎮能人曾小明牽頭組建的“珍奇冬棗合作社”統一注冊了“珍奇”牌冬棗商標,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實現了龍頭企業的與農戶的“雙贏”。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之初,有不少的基層干部群眾心存疑惑,認為合作經濟是集體經濟,走的是“回頭路”。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開專題會議,強調新時期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時代特色,重要性與必要性,并相繼推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扶持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 現在經過多方努力,全市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已經擁有180家,他們正在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過程中,發揮出愈來愈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