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自然是用來生產反季節蔬菜的,但縱觀全市冬季蔬菜生產狀況,由于基礎設施等級不高,有不少大棚只能延長蔬菜的生長周期,并不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反季節。 這片菜地是緊鄰城區的泰興鎮蔬菜生產示范基地。1月9日上午,記者在這里看到,大部分大棚都是空地,不少大棚連塑料薄膜都沒有蓋。菜農周灶勤在這里有3畝多菜地,眼下已移栽了茄子和杭椒,為了保溫,老周設置了兩層大棚。 據了解,在泰興鎮蔬菜生產示范基地,茄子和杭椒是地里的主要越冬作物,但這些小苗至少要到明年三四份才能長成,因而在長達一個季度的時間內,這個蔬菜基地產出很低。鹽城菜農陳廣存的大棚內也是移栽的茄子和杭椒。他說,如果設施能跟上,能夠保證大棚內適宜的溫度,在這個季節,蔬菜也能生長。 陳廣存告訴記者,搭建這種真正能夠達到反季節生產要求的蔬菜大棚,一畝地需投入3萬多元,而現在的大棚一畝地只要6000多元,鑒于風險高和效能比低,大部分普通菜農都不敢嘗試。一些有識之士認為,農業本身屬于弱勢產業,發展高效農業的設施投入也有潛在的經營風險,對于反季節蔬菜這一事關市民菜籃子的農業項目,要想做出真正的產業,真正形成反季節特色,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的政策性扶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