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養豬效益的提升,我市出現了一定數量的規模養殖戶,規模上去了,但是因為配套技術不到位,影響了養殖綜合效益。 黃瑞華是江蘇省農學院教授,也是江蘇省生豬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的首席專家。連日來,他走訪了我市部分養豬規模戶。12月30日,當他來到黃橋鎮余莊村養殖戶馬建生家時,發現生豬圈欄設計存在一定問題,豬進欄的時候,讓它定位調教好,飼養員要注意豬進欄之前,設計要合理,進欄的地方要低。 馬建生規模養豬有了3年時間,目前欄存量達到800頭以上。按理說,規模已經不小,但在飼料供給、生豬品種、糞便處理、技術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與馬建生一樣,近年來,全市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戶達2356戶,除泰興市弘泰牧業、泰興市清源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比較規范外,大部分企業只注重了養殖規模的擴張,忽視了養殖技術的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豬養殖的高效益。 正在全市廣泛開展的生豬科技入戶示范工程聚集了省內10多名專家教授,市內60多名技術指導員,建立了專家下訪制度,一對一幫扶制度,目的就是從基礎工作做起,將生豬規模養殖戶的配套技術逐步規范化,從而幫助養殖戶提升養殖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