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我市東西部發展不夠平衡,黃橋老區經濟薄弱村、貧困人口數量還有一定的比例。"沒有黃橋老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市人民的小康",自2005年3月全市新一輪"百村千戶"掛扶工作展開以來,76個市級機關部門動真情、出實招、扶真貧,用溫暖的手、炙熱的心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愛的頌歌。
截止12月23日下午,溪橋鎮諸馬村馬堡路修建工程進展過半。馬堡路全長400米,在市審計局的大力支持下,村兩委會籌集資金4萬多元,11月下旬工程正式啟動,再過半個月,晴天走路一身塵、雨天走路渾身泥的情形將成為歷史諸馬村村民何承槐高興地對記者說:“這次村里下決心把這條路搞好,我們老百姓非常高興,因為平時下了雨水汪塘,坑坑洼洼的,下了雪也不好走。”
溪橋鎮諸馬村是審計局的掛扶村,三年來,審計局共幫助諸馬村新修橋梁1座,修筑鄉村道路2000多米。修筑硬質渠道長度3000米,合計投入資金33.4萬元。市人事局多方籌集資金9萬多元,幫助掛扶村張橋鎮克仁村新建橋梁4座。眼下,第四座橋梁即將竣工,村民們無不拍手稱快。
在古溪鎮曙光村,市教育局通過調查了解到,該村主干道兩側有幾家服裝加工廠,工人晚上下班沒有路燈照明,很不安全。從群眾的安全著想,市教育局一次性投入3萬元資金,在該村5公里長的主干道兩側安裝了50盞路燈。曙光村村民顧書鳳說:“這個路燈不僅照亮了我們村子,也照亮了我們老百姓的心!”
基礎設施的落后是制約掛扶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掛扶村僅靠自身力量一直難以解決的一大難題,市級機關各部門把掛扶工作的著力點放到夯實基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添發展后勁上。通過部門支持一點,向外拆借一點、村干部群眾籌集一點等辦法,大力籌措資金,加快掛扶村基礎建設進程。橫垛鎮黨委副書記顧建中告訴記者:“市交通局、廣電局、建工局掛扶我鎮三個經濟薄弱村,三年來,他們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120多萬元,幫助我們新修道路5800米,硬質渠道2000米,新建橋梁三座,大大改善了這些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我鎮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掛扶工作中,市委辦、地稅局、交通局、建工局等單位克服重重困難,投入掛扶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都達到30多萬,完成了掛扶村通村橋梁、道路以及村內主干道的建設。為解決掛扶村排水不暢的問題,市委宣傳部、工商局、文化局等單位緊縮開支,擠出資金,為掛扶村建起了高標準硬質渠;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投入資金幫助村兩委會修建村部,改善其辦公條件。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各單位累計修筑道路188公里、硬質渠4.2萬米,新建、維修農用橋梁64座,新修建泵站、涵74座,市級機關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已累積達947.8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