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焦堡村的農民唐冬先原本是個裝修工,兩年前,他鉆研起了養牛經,回到家鄉轉行當了“牛倌”。 這幾天,從內蒙古買回來40頭小黃牛剛到不久,正趕上氣溫變化較大的時期,雖然家離牛舍不遠,唐冬先還是整天吃住臨時搭建的小房子里,隨時觀察小黃牛的生長情況,給予及時的護理。 別看唐冬先現在養牛挺在行,2年前,他還做著與養牛毫不相干的裝修活兒。他干裝修這一行已整整13年了,從一開始給別人做小工到后來有了自己的裝修隊伍,唐冬先慢慢有了一定的積蓄。因為裝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他尋思著要換個行當。這時候,一個專門從事食用牛交易的河南親戚給了他啟發。 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唐冬先發現目前泰興養殖食用牛的大多還是散戶,規模養殖大有可為。可是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養牛一竅不通的唐冬先首先面臨的是技術難關。他買來書、碟片潛心鉆研,后來又到人家牛場去打工,兩個月時間里,他學會了打針、喂飼料、配方。 2年的苦心鉆研,讓唐冬先對養牛漸漸入行。今年,他回到老家張橋鎮焦堡村,征了一畝多地,建起牛舍,當起了“牛倌”。現在的唐冬先,儼然養牛的行家里手,喂食、打針、護理樣樣在行。他說,今年他還打算再擴10畝地,搞規模養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