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呂曉文)10月24日下午2點左右,距離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差不多4個小時,記者來到胡莊鎮海潮村一組,尋訪“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童年的成長軌跡,感受走出泰興后的他對故鄉濃濃的情結。
葉培建院士1945年出生于胡莊鎮。“我65歲,培建64,我只比他大幾個月,跨年了。”他的堂哥葉培君在和記者的聊天中回憶起葉培建小時候的事情:“他6歲的時候從根思李秀河走的,跟我大伯、大媽到部隊,到浙江去了。我大伯、大媽都是搞革命的,參加抗美援朝結束后就把培建接走了。他從小聰明,5、6歲吧,大門上有四個四個字的對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那時侯他上一年級,我也上一年級。大伯叫我認,我認不得;叫培建認,培建說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大伯叫我好好干,說培建在班上都是第一名啊。”
葉培建院士對家鄉泰興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總跟家里人說,很想回海潮村住上一段時間,但工作實在太忙了。現在唯一能想的事情,就是把“嫦娥一號”順利送上月球,然后對它監測一年,完成自己和它共同的探月使命。
“他就出生在這里。” 葉培君指了指三間破舊的青磚老屋對記者說:“現在只能堆雜物了。他回來都是住在東隔壁我的樓房里,樓房一半就是給他的。他離家幾十年,前后回來三趟。第一趟是66或67年吧,回來大概個把多月;第二趟是我大伯平反的時候,和弟弟妹妹、我大伯的老戰友等等;第三趟是去年,在家玩了三天,看人家釣釣魚,散散步什么的,難得啊,他說等嫦娥奔月成功以后要回來一次的。去年回來還給了我5000塊,我老二也是5000。他回來最喜歡吃的是油攤燒餅,還有糝兒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