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增收超過1000元 (記者孫紀剛 特約記者焦磊華)今年的秋收工作已經全面展開。素有“江蘇收割機作業第一村”之稱的泰興市蔣華鎮通石村,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外出的收割機紛紛回村,抓緊時間收割好本地的水稻以后,他們還將繼續奔赴新的“戰場”。 早在1997年,通石村南二圩組的幾個農民就以合資方式,購買了3臺“久保田”收割機,并且當年就收回了投資。顯著的經濟效益,吸引了更多的農民投資購買收割機。村黨總支書記孫玉華介紹說:通石村目前已經擁有“久保田”收割機60臺,每臺收割機投入都在20多萬元。10 年下來,累計投入超過了1200萬元。 無論是規模,還是經濟效益,通石村的收割機在全省都久負盛名,受到了省、市農機部門的肯定,堪稱“收割機作業第一村”。今年,蔣華鎮還打算以通石村為依托,籌建一個收割機專業協會組織,通過積極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制定更完善的外出作業協作章程,帶動更多的農民發展收割機產業,提高他們的經濟效益。 雖然收割機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由于實施了跨區域作業,組織化程度較高,通石村的收割機產業還帶動了360多名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并吸引了一家收割機專業維修和配供企業前來落戶,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就超過了1000元。村黨總支書記孫玉華介紹說:每年的毛收入,每臺機都能達到15萬元,每臺收割機能帶動6個人、一部卡車跟蹤服務,每個機手每天的工資都在120至150元,打雜的人員工資也在70元一天。 從每年的4月份開始,蔣華鎮通石村的收割機作業大戶就紛紛開赴四川、浙江、重慶、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外出作業,每年在外作業的時間都在110天左右。村會計匡建男的婆家和娘家總計購買了3臺“久保田”,丈夫和兩個兄弟目前正在湖北收割水稻,常常是忙得連打個電話的時間也沒有。新勝組的高建國以前是幫別人開收割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本以后,也于四年前購買了自己的收割機。這些天在本地收割,每畝收費60元,一天能收割60畝左右,每年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外作業。一年的毛收入達10多萬元,除了費用開支,純收入總有七、八萬元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