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紀剛報道)今年才34歲的楊文英是七圩鎮中心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十五年來,她恪守“無德無以為師”的教育信條,無私奉獻,默默耕耘,先后被評為泰州市“優秀班主任”、省“優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最近還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2年剛剛走上教學崗位時,楊文英總覺得壯志難酬,未免有些苦悶和彷徨。但是在七圩鎮中心小學這個大家庭的熏陶下,在無數先進典型的感染下,楊文英逐漸喜歡上了“教書匠”這個職業。這么多年來,是一大批愛崗敬業堪稱楷模的教師感染了她,使她認識到教育原來也是一份事業,教育原來也會如此美麗。從此堅定了她甘做紅燭,用自己的光和熱指引學生前進的信念。 “在潔白的心靈上畫最美的畫” 在教育教學當中,楊文英十分重視用高尚的思想道德熏陶學生。她說:“孩子的思想就像一張白紙,沾上什么顏色,就會變成什么顏色,對以后的成長影響很大。我們做小學老師的,一定要在孩子們潔白的心靈上畫最美的圖畫! 為了“畫”好這張“最美的圖畫”,她每接受一批學生,總要把學生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環境,了解得清清楚楚,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習慣、成績等,摸得一清二楚。平時也總和學生們在一起,一發現學生有不良的思想露頭,就及時教育引導。有個獨生子,由于父母嬌寵,在學校里,他稍不順心,就翹嘴吧、耍脾氣。一次,學校組織大掃除,他分到的任務是清理包干區的垃圾,他嫌臟,哭了。楊文英就讓一個班干部跟他調換一下——整理課桌,他笑了。之后,楊文英就給大家講雷鋒在部隊臟活累活搶著干的故事,他臉紅了。楊文英趁熱打鐵,要他像班干部那樣,學習雷鋒品德。這一“哭”、一“笑”、一“紅”,反映了孩子思想轉化過程,也體現了楊文英思想教育的藝術。 對孩子的缺點、錯誤,楊文英從不訓斥,更不搞任何懲罰,總是努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表揚,委婉地指出缺點,做好轉化工作。有一個在父母和親友贊揚聲中泡大的孩子,平時驕氣比較足,經常跟同學鬧不和,在班上很孤立。一次家訪,楊文英了解到這個孩子膽子較大,晚上敢獨自一人在家,便鼓勵他寫了《我敢獨自在家》的文章,在中隊的黑板報上發表。這個孩子可高興了。以后經楊文英春風化雨,進一步引導,他不但不再與同學鬧別扭,學習也認真了。 此外,楊文英還注意針對學生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走健康成長的道路。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如組織學生唱健康歌曲,參加廣播操比賽;帶學生參觀烈士陵園;組織學生參加讀書競賽、演講比賽等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幾年來,她教的學生都能做到精神振奮,學習勤奮,積極向上。所帶班級在學校舉行的各類比賽中均能奪魁。 “精心看護好每一棵幼苗” “楊文英是良師,也像孩子們的母親”,“她對孩子的關愛,有時使我們做家長的也相形見拙,深感內疚和不安”……這是學生家長的贊譽和感激之聲。 的確,楊文英像慈母疼愛自己的兒女一樣,熱愛和關心班里的每一個學生。一節語文課,她發現一個學生無精打采,面色蒼白。經了解,是餓著肚子聽課,她趕忙拿來面包,給他充饑。班上無論哪個學生身體不舒服,她都會主動帶著學生去看醫生,付醫藥費……為了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她耐心教育,深情感化。她經常說:“要做好教育工作,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就要對學生充滿深沉的愛,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對學生的愛,就談不上真正的教育!睘榱私逃幻蚣医逃姓`成績落后而不想讀書的學生,她幾次三番找他談心。老師的深情,使這名學生十分感動,終于認識了錯誤,重返校園學習。為了幫助一位因父母雙亡而消極悲觀的女學生,楊文英和她促膝談心多次,組織學生向她捐款捐物,介紹她閱讀有關書籍,終于點燃了她心靈中繼續前進的火花。有人不解地問楊文英:“你是老師,又不是保姆,干嘛要對學生這樣?”楊文英笑著說:“老師就是園丁。做園丁的,怎能不精心看護好每一棵幼苗呢?” “目光盯在學生的發展上” “祖國建設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能開拓創造的人才,小學教師的目光也應盯在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技術人才上!边@是楊文英常提醒自己的“教育宗旨”。多年來,她始終堅定地把心思用在啟發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上。為此。她努力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上進行艱苦的探索和改革。歷年來,她教的學生不但成績居全鎮榜首,而且知識面格外廣,思維格外活躍,想象特別豐富,多名學生的作文在各類競賽中獲獎。此外,她還認真積累教學資料,總結教學經驗。幾年來,先后撰寫了《模仿——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捷徑》、《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等文章在市交流、獲獎!逗与嗵矫亍返恼n堂實錄在《小學教學參考》上發表。 “春雨潤物細無聲”,“化作春泥更護花”,楊文英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動著學生、老師。他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默默地向楊文英看齊。面對榮譽,楊文英追求的腳印卻向著那更崇高的目標在延伸。她說: “今后,我將不斷加強師德修養,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學生愛戴的教師,做教職員工的模范,做新時期優秀教師的代表,以無愧于今天我所接受的這份榮譽,無愧于社會各界對我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