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亙古不變的美德,是為人做事的基石。在我市蔣華鎮(zhèn),有一位用一生來踐行著與戰(zhàn)友“生死之約”的老英雄--劉紹安。 1951年5月,在硝煙彌漫的朝鮮戰(zhàn)場上,偵察排長劉紹安和副排長張志久,在戰(zhàn)壕里約定:萬一我們有誰犧牲了,活著的就要照顧對方父母。戰(zhàn)斗中,張志久不幸犧牲。 劉紹安義無返顧地踏上了踐行諾言之路。他模仿張志久的筆跡,每月給張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貼,直到兩年后,這個“秘密”才為人所知。1963年,劉紹安轉(zhuǎn)業(yè)時,跪在母親面前,哭訴著“生死之約”,得到母親諒解后,劉紹安舍棄了大城市的優(yōu)裕生活,遠離山東老家,只身來到泰興,當起了張家的兒子。 看到一家四口擠在兩間破屋里,劉紹安拿出在部隊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賣掉了抗美援朝的紀念手表和皮鞋,翻建了三間平房。母親生病,常年臥床,劉紹安一有空就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洗衣服、剪指甲。父母去世后,劉紹安毅然承擔起撫養(yǎng)3個弟妹的重任,幫助他們成了家。烈士張志久弟弟張志保告訴記者:“結(jié)婚用的東西也是他幫助解決的。我原來只有一間半房子,后來他幫助砌了。”大愛無言、母子連心,每隔三五年,劉紹安總要帶妻子到山東看看母親,盡盡孝心。 劉紹安曾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3次,多次光榮負傷,作為功臣,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貧,5個子女都是基層普通的勞動者。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劉紹安無怨無悔,他用大海般的胸懷和執(zhí)著演繹的這段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之約,像千年古銀杏一樣深深扎根在人們的心中,他的故事必將帶給人們更多的思索和回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