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產業的發展,促生了一批兩棲型農民的出現,他們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在冬棗園里工作,既不耽擱農活,又有了額外的經濟收入。 8月30日,在珍奇冬棗園里,七八名當地的村民正在忙著修剪枝條。陳雪美已經六十多歲了,她告訴記者,一年當中,除了農忙以外,其它時間基本都在棗園里上班,一年可以忙個兩三千塊錢,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珍奇冬棗園已經發展到400畝的規模,今年掛果的冬棗樹達100多畝。樹苗管理、采摘冬棗,一年四季,冬棗園里的活都比較多,每到這個時候,冬棗園都要雇傭大量的當地村民。 珍奇冬棗園管理人員曾春勇告訴記者:“最忙的時候我們一天要七八十個人,一百多畝田就七八十個人。在我們這邊干得好的話,一年可以搞到三四千塊。” 目前,全市已經發展冬棗3000畝,再過兩三年,這些冬棗樹基本全部掛果。據測算,到時將會有至少2000名農民參與到這一行業當中,這對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的收入無疑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