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技術的進工廠,沒技術的政府免費培訓發展高效農業,新街鎮因地因人制宜,打造工業園、農業園兩個平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8月15日,新街鎮管鳳村村民管和生來到自己的蔬菜大棚基地,了解大棚搭建情況,今年他和兒子一起租了550畝土地,創辦了蔬菜公司,搭建大棚種青茄子、西紅柿等蔬菜,雖然才剛開始,但老管信心十足。 在新街鎮,象管和生這樣搞大棚蔬菜的農民還有很多,目前,全鎮農民組建的蔬菜公司及農業合作社已達到12家,累計投入資金8400萬元,高效農業面積達2850畝。黨委政府的示范引導讓農民找到了致富的新途徑。 在發展高效農業富民的同時,新街鎮還以園區標準廠房為載體,重點引進機械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有一定技術含量,勞動力相對密集的企業,在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同時,讓有技術的農民走進工廠,增加工資性收入。上半年,全鎮新辦了16家私營企業,26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就地轉移。 新街鎮黨委書記黃宗岳說,今后我們將緊扣富民增收的目標,加大工作措施的落實,努力實現兩個園區并駕齊驅,一是提升工業園區的品位,在產業招商、載體招商、服務招商上下功夫,抓好重大項目和利用外資的突破,全年新辦規模企業30家以上,工業銷售收入6.5個億,利稅5000萬元以上;二是在現代高效規模農業上,進一步擴張農業園區的規模,在土地流轉、技術培訓和市場開拓上下功夫,實施設施種植5000畝以上,通過兩個平臺,使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1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