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說他永遠是一個"兵",雖然脫了軍裝已經幾十年了,但他還以一個"兵"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執著地干著自己的事業。從企業負責人到村里一把手,他在每個崗位上都干得有聲有色。這個"兵"就是宣堡鎮郭寨村黨總支書記張國良。 在宣堡鎮郭寨村有這么一條路,它貫穿了3個村民小組,是40多戶近200名村民生活生產的必經之路。然而就是這么一條路,在幾年前,由于歷史遺留問題,道路一直沒有整修。 張國良帶領一班人,多次地做工作,一次性把這條路修好。 2005年前,郭寨村還是宣堡鎮有名的落后村,由于種種原因,村里干群關系緊張、社會環境復雜。本村企業主張國良臨危受命,擔任郭寨村的黨總支書記。上任之初,張國良深知,要想把工作做好,樹立好村干部形象是關鍵。 張國良認為,作為一名村干部,一定要怎么樣為民多做好事、多做實事,讓老百姓來肯定我們村里一班人,便于我們開展各項工作。 2006年,借著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張國良一方面多方籌集資金,一方面鼓勵發動群眾參與河道整治、清理衛生死角、美化家園。經過一年的努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村民的集體榮譽感也明顯增強,村里各項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 同時,張國良利用村里閑置教室,引進上海客商投資興業。不但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還吸納了本村50名剩余勞動力。 張國良告訴記者,他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6年的軍旅生活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段難忘的記憶,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財富"。 鍛煉了個人的意志和素質,到地方以后,不管是搞企業,還是當村總支書記,都是以一種軍人的作風,來開展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