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市各地涌現出了一批利用農作物秸稈進行再生產再利用的農業科技型企業,這些秸稈再生物除了充分發揮其有效價值以外,還為我市的秸稈禁燒工作增添了措施,找到了出路。然而,夏收時節記者在對這些企業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企業生產屢遭尷尬。 這幾天大面積的小麥收割已經結束,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生產煤餅的江蘇鼎立科技公司生產線卻一直停著,廠區內零星堆放的農作物秸稈寓示著原材料的短缺。去年鼎立公司夏收還收購了數十噸秸稈,今年到目前的收購量還不足5噸,沒有原料讓企業負責人大傷腦筋。 呂經理跟記者算了一筆帳:全市70萬畝農田,夏秋兩季可以產秸稈20多萬噸,鼎立公司一年的需求量不過1萬噸,就是這樣,企業仍然開不足吃不飽。正巧趕來廠里的秸稈收購經紀人告訴記者,收購價格偏低,群眾怕麻煩是企業難以收購的主要原因。 記者了解到:送草上門,鼎立公司每噸付180元左右,除去運費和捆扎人工,兩畝地群眾收入不超過50元,路遠的連路費都算不上,這樣的價格對于大多數生活富足的村民來說不值一提。另外自家也要適當留些備用,大多數群眾不愿意送草進廠。 位于馬甸鎮的寶祥再生木炭廠建立時間不長,發展卻很快。去年秋季他們收購了數百噸農作物秸稈,今年夏收他們設在鄉鎮的收購點卻沒有起色,因為麥秸稈低矮,收割零碎,無法捆扎,群眾還是習慣地一燒了之。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夏收絕大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使用相對便宜的新疆2號或者桂林收割機收莊稼。一般產生的都是碎草。村民無法處理,企業也沒有資金和實力派員下地收購,焚燒是最便捷的方法。而秋收時,水稻秸稈長,燃燒好,群眾用較好的進口收割機能留下秸桿。但是捆扎和運輸問題不解決,群眾也不愿意把秸稈送到企業。至于不需要秸稈的村民,還是采用焚燒的方式。 一方面是企業需要秸稈,另一方面是群眾焚燒廢棄秸稈。企業希望政府能夠運用行政手段,幫助解決資金和管理的問題。群眾需要有組織牽頭形成統一的運輸和收購,產生規模效應,增加收入。 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壤肥料站副站長趙萬平建議政府加大對秸稈利用的引導和投入,對生產企業給予更多的優惠。同時加大秸稈收購農民經紀人隊伍的建設,加大大型農業還田機械設備的投入和補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