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全市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年,在過去的一年里,城鄉居民的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吳良兵現在是國興通風設備廠的一名車間主任,五年前進入國興公司,由一名鈑金工做起,當時工資只有七八百元,九年的努力,工資逐年增加,現在月工資狀況已達到2000元,而且除平時工資外,每個月有各項福利發放,公司還為他們辦理了五項保險,解決了后顧之憂。 肖慧現在是大潤發超市服務柜臺上的一名員工,現在的她是里外忙得歡,可在一年前,她從事的工作除了收入低之外還不太穩定。 現在她拿的工資比以前多多了,而且相對而言也比較穩定,單位跟他們簽了合同,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市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9元,比上年增長12.5%,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17億元,金融業貸款余額79億元,比年初增長24.5%。 2006年,我市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及二、三產業等多種途徑, 增加農民收入。 姚國圣是姚王鎮姚垈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幾年前,夫婦二人僅僅是靠幾畝地維持著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前年,他瞄準了寧通高速取土時留下的水面,承包下來養起了魚,去年,他又將魚塘邊的一些空地租了下來,養起了生豬,現在老姚飼養的生豬已經達到三百頭左右,年前他又在魚塘邊栽上了幾百棵棗樹,現在每年的純收入可以弄到七八萬元。 現如今在農村里,已經很難看到以往那種三二個人聚在一塊聊天打發時間的現象了,在姚王鎮的北殷村,村民大多會在農閑時進廠找點活干,掙點錢,而這種收入已經成了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2006年,我市嚴格控減農民負擔,完善政策,優化服務,掀起了全民創業熱潮,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5722元,比2005年的5125元增長11.6%,通過發放小額扶貧貸款,讓近3000個家庭脫貧致富。 2006年,我市加強服務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保持了數量持續增加、效益明顯提高、對農民增收和貢獻份額不斷增長的良好勢頭。 張橋鎮薛莊村的何軍今年20歲,三年前,他到杭州的一家服裝企業務工,在此之前,他曾經在鎮里一家青年就業培訓基地的裁縫班接受過短期培訓,有了一技之長的他,這幾年在企業里如魚得水,收入水平及各項待遇也讓他很滿意。 羅良成是張橋鎮一家裁縫培訓班的負責人,據他們介紹這些年,從他這兒經過培訓后,走出去的學員有好幾百人,這些學員大都去了外地打工。 2006年,全市54.8萬農村勞動力中,輸出人數近25萬人,這些輸出的勞務人員中有50%左右是經過技能培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