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本市用人單位與求職者的供求矛盾已日益凸現。一方面,用工單位期盼技工類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技術工人從職校走出來,流向蘇南。 印春生是江蘇松林集團的辦公室主任,這些天來,他經常會到網上去搜索一些最新的人才供求信息,可讓他困惑的是,企業這兩年是發展了,但一些關鍵崗位上的技工類人才卻顯得非常緊缺。 他們也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招聘活動,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難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看著眼前這幢新建不久的廠房,廠里的一班人不為項目擔心,卻為招不到技工犯起了愁。與松林集團一樣,作為錦雞染料公司的人力主管,錢文陶這幾個月以來,每次職介服務中心人力資源市場對外開放日都會前去招聘,但幾個月下來,原計劃招80名操作工僅招到一半左右。 錢文陶感到,真正適合他們需要的工種很少,這是他們目前招工中最大的、最傷腦筋的事。 據市勞動就業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從目前我市的情況來看,技工緊缺已不僅僅局限在哪一兩個行業了,無論是勞動密集性企業,還是對技能要求相對較高的行業,甚至是第三產業,都形成了供求結構性矛盾。2006年,我市提供就業崗位41000多個,只有18000多人就業,空缺的崗位大部分為技術工種。 據了解,目前,我市八成以上的職業教育學校都將學生就業的眼光瞄準了蘇南,無論是學校的專業設置還是平時的工作重心都圍繞讓學生到蘇南就業,造成了我市大量技術工人的流失。 一方面是企業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另一方面是這些技術工人不愿在本地企業就業,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目前,我市的不少企業已經或打算尋求與各職業技術學校和培訓機構建立廣泛聯系,努力形成政府部門、培訓機構和企業技能崗位對接的“三方聯動”機制,積極開展訂單培訓、訂單就業,此舉為人力資源實現就地轉移就業開辟了“綠色通道”。但這種模式的形成必須雙方或幾方達成共識。作為企業來講,更多的還要從自身做起,規范各類用工行為,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以環境留人、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只有筑好“巢”,才能引來“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