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的一場小到中雨,使遭受連綿陰雨浸泡的農田雪上加霜,不少田塊積水嚴重。在排澇一線,一種是積極組織參與排澇,田間澇情頓解;一種是不問不理,田間澇情加劇,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令人深思。 在張橋鎮的吳榨村,由于這幾天陰雨不斷,這里田頭出現了少量積水,當地群眾正在疏通墑口,排除積水。 在田間排水現場,吳榨村村委會主任吳俊峰既是指揮者,也是參與者。26日下午,他組織小分隊把每一框田下了口子,重新挖一下,把水排掉。 總體上看,吳榨村農田內外三溝配套情況較好,即使不采取加工補救措施,也不會給農田造成多大的危害,但吳榨村村干部還是防患于未然,確保田間作物不受澇。 在采訪途中,記者接到了蔣華鎮同德村村民的電話,反映同德村蔡小組和中心組麥田積水嚴重,河里的水已經往里灌,田里的水已經比河里高,卻無法排水,如果雨再下一夜,麥就全部泡在水里了。 同德村蔡小、中心兩個組鄰近長江,地勢較低,內河出現高水位時,一般采取向長江抽排或者開閘排放,連日的陰雨造成內河水位上漲,但由于沒有任何措施,高水位已經殃及農田。 村民們反映,他們內外三溝也搞了,水卻排不出去,村民們到村里找干部,村里仍關門落鎖,一個人都沒有。 向長江抽水或者開閘放水,需要村干部出面協調,但直到25日下午四點半記者采訪結束時,沒有一名村干部出現在排澇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