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曲霞鎮張匡村,有六、七戶個體業主生產一種叫纖維刀的刀具,這種刀具廣泛應用于化纖生產行業,過去一直依賴進口,但張匡村的纖維刀面世后,打敗了同類的外國貨,贏得了市場。 11月7日上午,記者在曲霞鎮張匡村采訪時看到,雖然這幾天正值農村大忙,但在村民程光裕的工廠里,卻仍是機聲隆隆。程光裕告訴記者,他這家小工廠創辦于2000年,能夠生產10多個規格的纖維刀。眼下,他們正在趕制一批發往洛陽化工的刀具,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所以即使在農忙季節,也不得不動員工人堅持上班。 程光裕介紹說,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才引進這種生產技術,像他們生產的這10多個型號的全部替代進口,而價格卻只是進口的一半不到。 據了解,20年前,在全國最早引進纖維刀生產技術的,是當時的曲霞鎮刀具廠。這家集體所有制企業倒閉后,一批家住張匡村的經營、技術人才回村自主創業,生產起同類產品,并迅速在業內形成了集聚效應。據了解,目前,我國只有在上海、蘇州等地有9家纖維刀具生產企業,我市曲霞鎮張匡村的七家刀具企業,雖然規模都比較小,但合計年產值也達到了千萬元以上,生產能力相當于全國纖維刀需求量的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