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養豬業、養雞業屢次遇到養殖低谷,而且周期正在縮短。業內人士指出,周期性養殖低谷已成為養殖效益穩定提高的一道坎,如何應對"周期性養殖低谷期"已經成為農業部門和養殖業主思考的主要問題。 何燕是溪橋鎮春風養殖場場主,1999年剛剛投資規模生豬養殖時就遇到了生豬養殖低谷,當年的投資便打了水漂。但拿錢買來的教訓卻給了何燕更多的發展空間,從那以后,他逐步改善傳統養殖結構,改良生豬養殖品種,成為全市最大的蘇太豬繁育基地。 改良生豬養殖品種讓何燕在生豬低價時避免了更多損失,今年生豬行情不好時,他一下淘汰了250多只劣質母豬。 何燕認為,通過改良生豬養殖品種,提高正常銷售價格,也能在低谷時減少損失,不失為應對養殖周期性低谷期好的措施。 蔣康遠是新街鎮霍莊村村民,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飼養蛋雞,養雞規模欄存四萬只以上,這次周期性養殖低谷他也損失了十幾萬的收入。蔣康遠對養雞行情有足夠的認識,他說:“養殖業行情是周期性,一般兩三年一個周期,有低谷,有高峰,賺錢的時候還是可觀的,虧的時候,有抵抗能力的還能維持,沒有抵抗能力的就垮臺。” 前幾年養雞業正常時,蔣康遠年獲利超過五十萬元,今年遭遇養殖低谷時他才能應付自如。蔣康遠認為,散養規模小,賺錢少,抵御風險的能力弱,規模養殖才是發展方向。 近幾年,接二連三的周期性養殖低谷的到來,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市農業局專門組織相關人員調研,他們認為常州、浙江的做法值得我市借鑒:一是鼓勵金融機構通過提供養殖保險服務等形式降低風險,二是鼓勵龍頭企業、規模大戶借鑒浙江、常州等地做法,成立畜禽合作組織,通過政府拿一點,養殖戶出一點,項目補一點等建立市場風險基金,緩解養殖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