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合作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特有的產物。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今年在我市橫垛鎮 ,當地農民自發組織起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些合作社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分解開來,并在各個環節上組織集約化生產,使一直以來只能進行自播自繁的秧苗,成了商品。 5月24日,橫垛鎮農民顧小龍開始組織當地農民,在西雁嶺村用塑盤落谷育秧苗。據顧小龍介紹,他們育秧苗是為七圩鎮育的,七圩有60畝地,他們包育,育好了包運到那兒,包插,這些都是合作社經紀人聯系的,顧小龍原來是橫垛鎮的一名農機手,而現在,他有了一個很好聽的頭銜----橫垛鎮插秧合作社理事。他所說的經紀人叫錢廣林,是橫垛鎮錢蕩村的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插秧合作社的理事。橫垛鎮插秧合作社有13名理事,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錢廣林的工作是專門外出聯系業務。 橫垛鎮插秧合作社是我市第一個插秧合作社,成立還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已經接下了1萬多畝的插秧業務,其中有一半的業務是在本鎮。鎮上分管農業的鎮人大副主席王學軍說,插秧合作社幫了政府的大忙,今年全鎮機械插秧面積將達到6000畝左右。 合作社不僅幫了政府的忙,還幫農民解決了一個更實際的問題。西雁嶺村村民申富祥夫婦都在蘇州打工,家里雖然只有兩畝地,但每到農忙季節都要請假好幾天回來務農。不僅經濟上劃不來,廠方也很不滿意。而今年,他只要與合作社簽一份合同,繳85元錢就可以了,合作社就會幫他育好、插好秧苗。 合作社是農民自發成立的,但政府和業務部門并沒有不聞不問, 橫垛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動與合作社聯系,提供技術服務,這讓合作社和農戶都吃了一顆定心丸) 據不完全統計,插秧合作社簽定的6000畝的訂單將橫垛鎮秧苗機械化栽插的比例提高了20個百分點,為全鎮今年水稻增產打下堅實的基礎;6000畝的訂單讓1000多名外出務工農民可以安心的在外打工,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合作社推行集約化生產,機械化耕作,每畝田至少可以節約15元的成本,僅此一項,農民可少花近9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