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要干事、又要干凈,既要勤政、又要廉政",這是泰興市姚王鎮桑木村黨總支書記蘆玲芳對自己制定的規矩,22年來,被村民們譽為"桑木扁擔"的蘆玲芳始終不渝地堅守著這一原則,不僅贏得了全村3000多名父老鄉親的信任,而且使這個貧困村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春節剛過,蘆玲芳的日程雖然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但每天她都要堅持到泰興豐翔羽絨服飾公司基建現場看看。 村民肖金華和朱春林一直在上海辦廠,2005年春,在蘆玲芳的動員下,他們回村創辦了豐翔服飾,良好的服務使他們真正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春節前,兩人與上海客商合作,再投入300多萬元擴大生產規模。 蘆玲芳常不請自到地擔任企業不拿薪水的"顧問"。她深知,要改變桑木村的落后面貌,必須在工業上做文章。2001年,一位外商聘請村民梅躍做中方代表,辦裝飾材料廠,蘆玲芳得知后立即跟蹤,外方提出村里路道狹,運輸不便。蘆玲芳發動村組干部和本村能人捐款,自己帶頭捐款1萬元,很快鋪成了一條1800米長、6米寬的水泥路。外方被她感動,決定落戶桑木村。 給工作一份激情,還桑木一個奇跡。憑著蘆玲芳等人的努力,憑著創業者之間的口碑相傳,區位并無優勢的桑木村已引進了10家企業,全村400多名村民進廠就業,年增收入400多萬元。 農村工作紛繁復雜,蘆玲芳覺得,只要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家的,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就沒有爬不過的山,趟不過的河。1996年,桑木村有52戶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貧困戶,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她和村組黨員干部每人結對幫扶5個貧困戶,并牽頭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扶貧合作社"和"帶領群眾奔小康經濟合作社",在蘆玲芳的幫助下,特困戶奚書文也辦起了櫥具加工廠,困難戶丁鳳翔有了兩個小型企業;。 當年的52個貧困戶早已經脫貧致富,桑木逐漸形成了養殖、打井、運輸等15個特色項目。富起來了,路難走卻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對此,蘆玲芳多渠道籌集資金,并捐出了女兒辦嫁妝的25000元錢給村里修路,她承諾凡是村民小組修路,每條路捐500元錢。據統計,這么多年來,蘆玲芳先后為村里的公益事業捐款10多萬元,各級組織發放的獎金,也都如數上繳給村財務。 一言一行,使蘆玲芳贏得了桑木村父老的尊敬;一點一滴,使桑木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桑木扁擔"也在兌現著一個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諾言。用蘆玲芳自己的話說,作為一名基層的黨總支書記,總覺得不僅要心里裝著群眾,處處為群眾著想,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而且要通過我自己的努力,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在發展中體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