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竹鎮《冰雪鑄豐碑 精神照千秋》☆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紀念日。殷殷之情皆系華夏,寸寸丹心皆為家國。如今,鴨綠江濤聲依舊,卻再不見當年那支“雄赳赳、氣昂昂”的鋼鐵之師跨江而去。他們以血肉之軀,在冰天雪地中筑起不朽豐碑。今日回望,那場偉大勝利所淬煉的精神火炬,依然熊熊燃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信仰如火,熔鑄不屈脊梁。零下四十度的嚴寒凍不住熱血,“保家衛國”四字是戰士們最堅硬的鎧甲。上甘嶺上,雙腿炸斷的孫占元爬行指揮,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撲向敵群;電話兵金耳世拖著斷腿爬行二十米接線,犧牲時手中緊握的鉗子沾滿血肉。這信仰之火從未熄滅,疫情肆虐時逆行的白甲勇士,脫貧攻堅戰中扎根山野的扶貧干部,都在續寫著同樣的堅定。心中有信仰,腳下便有力量。面對任何艱難險阻,這份精神都能讓我們在迷茫中看清方向,在困頓中凝聚力量。 團結如鋼,鑄就勝利基石。這是一場全民戰爭的勝利。安徽績溪的章志明出征前咽下哥哥包的“包袱餃”,六封家書成了永訣;七十二年后,侄子包著同樣的餃子迎接英雄遺骸歸國。后方千萬百姓晝夜趕制冬衣、加班生產武器,用肩膀扛起了勝利的希望。這種團結精神在今日依然閃光,抗震救災中的八方馳援,科技攻關里的協同作戰,鄉村振興路上的干群同心。單絲難成線,獨木不成林。在這個分工精細的時代,唯有摒棄利己之心,強化集體意識,才能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傳承如川,奔涌精神血脈。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小白鴿”志愿服務隊的孩子們用稚嫩聲音講述著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黃繼光紅軍小學的護旗手們以標準軍姿守護國旗:“黃繼光叔叔用生命守祖國,我們用行動守國旗。”這種傳承對當代青年尤為重要。無論是戍守邊疆的戰士、扎根基層的干部,還是實驗室里的科研新銳、創業工場中的熱血青年,都能從這段歷史中汲取力量。它激勵我們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書寫屬于這一代人的答卷。 長津湖的冰雪早已消融,但精神的豐碑永遠矗立。當信仰照亮前路,當團結凝聚力量,當英雄的血脈在我們身上流淌,我們必將在新時代續寫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