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興:全鏈賦能工農共富 “甜蜜產業”鏈上生金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根基;群眾要共富,鏈條是關鍵。近年來,江蘇省泰興市錨定“全產業鏈賦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以產業鏈思維重塑農業發展邏輯,推動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的初級產出,向“消費終端”的高附加值產品延伸。通過整合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等關鍵環節,泰興為鄉村產業注入持久活力,讓農民在產業鏈上分享更多收益,為鄉村共富按下“加速鍵”。 田間筑根基:特色種植鋪就富民底色 清晨,泰興市分界鎮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的分揀車間里,村民們正忙著將剛采收的甜豌豆分揀、裝袋,一派忙碌景象。作為泰興特色農業的“優等生”,分界鎮探索出“小塊連片+輪茬套種”的種植模式——通過統一地塊規劃、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技術指導,將零散耕地整合連片,既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又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如今,分界鎮甜豌豆種植面積已達1萬畝,年產量超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0%,成為名副其實的“甜豌豆之鄉”。產業興則就業旺,每到采摘季,合作社日均用工超百人,熟練工日收入可達180元,常年在合作社務工的村民,年收入近3萬元。小小的甜豌豆,不僅種出了豐收的喜悅,更種成了當地百姓家門口的“富民產業”。
加工延鏈條:從“賣原料”到“創精品”的升級 “過去甜豌豆集中上市時,常常‘果多價賤’,農戶辛苦一季卻賺不到多少。”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伯元深知,單純靠種植賣原料,抗風險能力弱、利潤空間小。為破解這一難題,在泰興市的引導下,合作社主動延伸產業鏈:一邊建設倉儲冷庫,延長甜豌豆保鮮期,避開集中上市的價格低谷;一邊搭建初加工生產線,對甜豌豆進行清洗、切分、包裝,提升產品品相與附加值。 同時,合作社還與國內外多家食品企業簽訂長期訂單,讓“好產品”有了“好銷路”,推動甜豌豆產業從“量產”向“精品化”轉型。此外,分界鎮還利用約1萬畝旱地,輪作西藍花、青菜薹、香荷芋等特色農產品,既豐富了供應端品種,又能靈活應對市場需求波動,實現畝均效益1萬元,帶動戶均增收8500元。“按照現在的發展勢頭,預計2025年我們的蔬菜銷量能達2萬噸,銷售額突破1億元!”吳伯元對未來充滿信心。
工業賦新能:“舌尖產業”激活價值增量 今年以來,泰興市進一步拓展農業產業鏈的“寬度”與“深度”,聚焦“舌尖上的產業”,謀深做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圍繞健康、技術、可持續三大核心要素,泰興市繪制新型食品產業鏈全景圖,推動農業與工業深度融合,讓初級農產品“變身”高附加值食品。 江蘇超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便是這場“產業融合”中的代表。日前,該公司與泰興本地多家種植專業合作社達成合作,簽訂35噸花生原料收購協議。“我們的核心是‘把田里的食材,變成桌上的菜品’。”公司總經理賈偉介紹,通過清洗、鹵制、包裝等精加工環節,原本按斤賣的花生,搖身一變成為即食鹵味,不僅價值鏈大幅提升,還解決了農戶“賣難”和農產品損耗問題。 為了讓“新鮮”直達餐桌,超悅農業與本地保供基地緊密聯動,聚焦休閑鹵味與餐桌鹵味兩大細分領域,依托現代化生產工廠、專業研發團隊和自主營銷渠道,構建起“田間采摘—工廠加工—市場配送”的高效鏈路,實現農產品“前一天在田里、第二天到餐桌”的快速轉化,持續鞏固市場競爭力。這種“農業提供原料、工業賦予價值”的模式,正推動泰興從“工業反哺農業”向“工農攜手共贏”轉變。 打通農業全產業鏈,最終目的是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降低生產流通成本、增強產業抗風險能力,進而提升核心競爭力,讓更多農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今年上半年,泰興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7942元,同比增長5.5%;新型食品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全產業鏈建設的“富民效應”持續顯現。
下一步,泰興市將聚焦品質糧食、動物蛋白、預制菜果飲、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等四大重點產業鏈,實施“123”特色產業攀升行動——力爭年內招引5億元以上項目8個,培育規上食品企業15家,推動農業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高附加值方向加速升級。從田間到車間,從產品到產業,泰興正以全產業鏈為紐帶,串聯起鄉村振興的“致富路”,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