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常周,我的家
2025-08-15
瀏覽次數(shù):
大中小
近日,河失民政服務站以“河”你益路同行特色服務品牌為載體,在常周兒童關愛之家為轄區(qū)未成年人開展了一場地名文化宣傳活動。作為品牌“立足本土、關愛成長”系列服務的一環(huán),活動將鄉(xiāng)土文化傳承與未成年人關愛相結合,讓孩子們在溫暖陪伴中讀懂家鄉(xiāng)“河與岸”的故事。 活動中,工作人員用老照片、手繪地圖和小故事,向孩子們講述“常周”的由來——從明代常、周兩姓族人依河而居、共同開墾的往事,到如今的發(fā)展變遷,讓孩子們感知“家鄉(xiāng)”二字的歷史分量。同時,重點介紹了“鳳凰橋”“柳家巷”等地名與河流的淵源:鳳凰橋橫跨村東小河,橋面石雕鳳凰承載著村民對風調雨順的期盼;柳家巷依河而建,因岸邊垂柳成蔭得名,展現(xiàn)著水鄉(xiāng)特有的景致。 為增強參與感,現(xiàn)場設置了互動問答和繪畫環(huán)節(jié)。“鳳凰橋的石雕鳳凰有幾只翅膀?”“柳家巷的柳樹哪個季節(jié)最茂盛?”孩子們爭相舉手,不時為答案爭論,氣氛熱烈。繪畫時,大家興致勃勃地勾勒鳳凰橋、描繪柳家巷,用畫筆詮釋心中的家鄉(xiāng)地名,童真盎然。 “原來家附近的橋有這么好聽的故事,現(xiàn)在覺得特別親切。”10歲的小杰舉著畫作說。活動不僅加深了孩子們對地名文化的了解,更播下了熱愛家鄉(xiāng)的種子。 河失民政服務站負責人表示,將繼續(xù)依托“河”你益路同行品牌,挖掘更多本土故事,豐富未成年人精神生活,讓鄉(xiāng)土文化代代傳承,讓“益路同行”的關愛常伴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