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泰興:項目建設引擎轟鳴 產業發展蹚出新路
近日,在江蘇省泰興市河失鎮工業集聚區,城市固廢綜合處置和資源利用項目正加速推進。“我們利用固體廢棄物生產新型節能建筑材料,即將試生產,可實現年產燒秸磚1億塊。”江蘇鐵工鑫城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濤鋒介紹。河失鎮的火熱場景是泰興市非園區鄉鎮發展的縮影,2025年上半年,泰興全市非園區鄉鎮新開工1000萬元以上項目36個,計劃總投資22.9億元;新竣工1000萬元以上項目30個,實際完成投資8.7億元,11個非園區鄉鎮正突破資源瓶頸,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項目攻堅,非園區鄉鎮的發展突圍 行走在泰興非園區鄉鎮,重大項目建設已成為非園區鄉鎮發展的“硬支撐”和“強引擎”。姚王街道的江蘇諾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一期計劃總投資3億元,9條生產線正同步安裝調試,正式投產后年產值可達2.5億元左右。廣陵鎮緯一精密機械制造產業園項目,創新采用“組團引進、統一籌建、產權切割”的招引模式,實現了非園區鄉鎮首個10億元項目突破。“這種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畝產稅收率,滿足各中小企業的不同需求,真正達到了‘1+1>2’的效果。”廣陵鎮經濟發展局局長陸琛介紹,目前已有3家企業“拎包入住”。河失鎮鵬生汽車配件特高壓鋁結構件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成后可形成年產電力配件、汽車配件9000萬套的生產能力,預計實現年銷售1.6億元。
產業創新,特色經濟的多維突破 非園區鄉鎮的產業振興不僅依靠工業項目,更在于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創新。分界鎮探索出“小塊連片+輪茬套種”靈活種植模式,讓零散碎田煥發新生機。“甜豌豆10月下種,次年4月采收,秋冬季套種青菜。甜豌豆上市后,空檔期可種辣椒、芋頭等。”分界鎮滕興村黨總支書記楊俊健介紹,該村1061戶中有近七成參與這一模式,戶均年增收8000元。在根思鄉老葉村,房前屋后盛開的菊花成為村民的“致富花”,全鄉菊花種植面積已達1000余畝。村民顧建美說:“企業按訂單收購,有空到種植基地干活,加上土地流轉租金,一年能多賺1萬多元。”宣堡鎮則利用國家古銀杏公園資源,由12個村(居)成立招引平臺公司,運行以來,已推介6個項目,涉及7個村(居),實現村級增收290余萬元。
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效能革命 項目招得來,更要落得下、建得快、發展好。曲霞鎮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實現重大突破。江蘇新玲瓏高分子材料項目一次性取得《不動產權證》《審圖合格證》等五證,成為全市非園區鄉鎮首例“拿地即拿證”“拿證即開工”項目。古溪鎮深化“三服務一優化”聯系機制,全面擦亮“溪心辦”政務服務品牌。今年,針對辰輝新材料、高精密模具研發制造和鋁鋅硅合金制造等在建項目,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土地、資金、用工等方面的問題,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富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幸福底色 非園區鄉鎮通過產業發展不斷提升居民獲得感、滿意度,將發展紅利加速轉化為民生福祉。為延伸農業產業鏈,打造家門口的工作站。分界鎮投入1億元打造電商產業園,配套新建冷鏈倉儲,實施逆周期調控。“預計年加工銷售農副產品萬余噸,村(居)年增收8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就業1000余人。”分界鎮副鎮長何榮華說。在廣陵鎮禪師村,“螃蟹+鱖魚+河蝦”的套養模式成為致富新路徑。蟹塘四周種植400株陽山水蜜桃、200株黃巖蜜橘和200株翠冠梨,雞鴨鵝在林下自由漫步,形成立體生態養殖系統。虹橋基地開展“稻蟹共生”養殖4年,實現“一水多用、生態循環、達標排放”的高效生態養殖。今年引進10多萬只本地“江海21”優質蟹苗,力爭將每畝螃蟹產量再提高15公斤、水稻產量再提高50公斤。
綠色轉型,生態經濟的創新實踐 非園區鄉鎮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宣堡鎮的林業經濟同樣蘊含綠色發展智慧。該鎮改變原有林地以每畝幾十元承包給業主的粗放模式,轉為村(居)集約管理,挖掘林地潛在價值。在廣陵鎮禪師村的蟹塘邊,生態循環理念得到生動詮釋。蟹塘四周綠意盎然,形成“水下養蟹、水面養魚、水邊種果、林下養禽”的立體生態,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保護了生態環境。2024年,泰興市糧食總產63.64萬噸、實現5年連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90元、同比增長6.6%。 重大項目是引擎,特色產業是根基,服務效能是保障,富民增收是目標,泰興的非園區鄉鎮正以項目建設的確定性應對發展的不確定性,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