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張橋鎮:河長制繪就生態新畫卷
7月的夏日清晨,漫步在泰興市張橋鎮東聯村的老潮溝河旁,波光粼粼的河面宛如明鏡,倒映著藍天白云。兩岸綠樹蔥蘢,枝蔓輕撫碧波,成群的白鷺時而掠過水面,時而駐足岸邊,勾勒出一幅靈動和諧的生態圖景。這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畫卷背后,是泰興市張橋鎮以河長制為抓手,共建共治共享水環境的生動實踐。
織密責任網,“三級河長+民間河長”聚合力 為守護這一方碧水,張橋鎮深化構建“三級河長+民間河長”的立體化治水管護體系。由鎮黨委書記擔任總河長,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包干認領重點河道,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村級河長,守護“家門口”的水域。此外,還積極發動社會力量,聘請責任心強、威望高的老黨員、老干部擔任民間河長,共同構建起覆蓋所有水域、貫穿鎮村層級的“責任網”,確保了河湖管護無盲區、無死角。如今,行走在張橋鎮的主要河道旁,一塊塊設計規范的河長公示牌格外醒目,河長姓名、職責范圍、管護目標、監督電話等信息清晰明了,成為群眾監督的“窗口”與河長履職的“標尺”。
機制強保障,“硬投入+軟管理”顯實效 治水成效,貴在落實,重在堅持。“過去河道淤積嚴重,氣味也不好,現在好了,每周都能看到村書記帶著人,扛著工具,仔細巡查清理。”東聯村村民杜巧先的樸實話語,道出了河長制帶來的真切變化。這一切都源于張橋鎮建立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巡查、周通報、月考評”閉環工作機制。河長們風雨無阻,日行萬步巡查河道;問題隱患每周匯總交辦,責任到人;工作成效每月亮曬,你爭我趕。僅今年以來,共高效推動解決河道垃圾、違規排污等36個頑疾問題。同時,張橋鎮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累計投入800余萬元,大力實施河道清淤疏浚、生態護岸修復、沿岸綠化美化等系列工程,為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穩步提升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全民齊參與,“護水情”融入“鄉土魂” 水環境的蝶變,不僅在于外在面貌的煥新,更在于全民護水意識的增強。張橋鎮深諳“人民是力量的源泉”,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與志愿活動。通過“河長制進校園”活動,讓生態文明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將“志愿護河”納入“佤家文明存折”積分制,吸引眾多熱心村民拿起工具,清理河道,守護家園。其中,由中心戶長邵根林自發組織、帶領的“銀發護河隊”成為張橋河長制工作的一張名片。這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隊伍,風雨無阻,堅持每月開展河道巡查、文明勸導,三載寒暑從未間斷。他們忙碌的身影、銀白的發絲,已成為張橋河道邊一道最溫暖、最亮麗的風景線。
如今的張橋鎮,河長制已從制度上墻、責任到人的“有名有實”,穩步邁向治理高效、生態向好的“有能有效”。清澈的河水不僅映照著藍天白云,更映照著張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每一條流淌在張橋的河流,都承載著鄉親們的鄉愁記憶。保護好水生態,就是守護我們的根脈!”張橋鎮人大主席劉紅華樸素的話語道出了全鎮百姓的共同心聲。一幅以水為脈、因水而興、人水相親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正在張橋大地徐徐鋪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