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水尋根 棲居河頭
近日,泰興市河失鎮河頭社區會議室里,一場以“溯水尋根,棲居河頭”為主題的地名文化宣傳活動拉開帷幕。河失民政服務站承辦的活動,吸引了社區老黨員、居民代表等人參與。會場入口處,“地名是活著的歷史”展板上,泛黃老地圖與現代航拍圖并列,訴說著水脈與地名的羈絆。 水脈塑形:從地理印記到地名基因 “河頭之名,因水而生。”社區文化專員李建國展開手繪水系圖:“明清時期,如泰運河與新曲河在此形成‘T’字形水網,先民依河筑堤定居,因地處河道源頭得名‘河頭’。”圖上丁聯中溝串起村落,躍進中溝見證集體歲月,廟頭莊河因古剎得名,每條河道都是地名注腳。 現場老影像里,1980年代的河頭一組莊河遍布茅草垛,如今經“亮底清淤+木樁護坡”整治,河岸麥冬草與香樟成生態長廊。河道標識牌標注著地名沿革,退休教師王建國感慨:“過去挑水的河,現在成了‘幸福河湖’,地名故事刻進了護坡石里。” 口傳心授:老地名里的生活史 “河頭老磚窯就在現在的濱河公園。”72歲的張桂英奶奶掏出泛黃工分簿,“1975年在‘窯廠河’搬磚,一天掙8分工分,河名記在扉頁。”居民們爭相展示老物件:刻著“河頭供銷社”的搪瓷缸、廟頭古橋殘片。 “地名盲盒”互動中,孩子們從木盒抽出“油坊巷”“渡船口”紙條,按老照片找現代位置。11歲的陳樂樂舉著“渡船口”紙條喊:“現在是便民服務中心,河邊還留著拴船石樁!”地名從符號變為可觸摸的記憶。
古今對話:讓文化基因融入發展血脈 “地名文化是活著的社區靈魂。”民政服務站站長周明展示規劃:沿如泰運河建“地名文化步道”,石板路鑲嵌刻有故事的銅版畫;將泰興鼓兒書《河頭往事》改編成情景劇。 后排志愿者指導孩子用黏土捏“河頭水脈模型”,小學生林妙妙把如泰運河做成藍色綢帶,在河頭村位置粘小木船。“文明存折”志愿者收集居民口述史,整理《河頭地名故事集》。 活動結束時,濱河公園步道上,老人指著新解說牌討論:“‘杜莊’以前是莊園,現在成了文化廣場。”河水倒映著活動標語——從水脈孕育地名到地名承載文明,這條文化長河正奔涌向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