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鄉村工匠隊伍 共繪鄉村振興藍圖 ☆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近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出臺《江蘇省鄉村建設工匠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底,全省培訓工匠1萬名以上,其中“帶頭工匠”不低于1000名。2029年底前各設區市至少設1個培訓點,涉農縣(市、區)工匠名錄全覆蓋。2035年實現培訓常態化,為鄉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實施意見》提出將農村泥瓦工、鋼筋工、木工、水電安裝工等列入鄉村建設工匠行列,參與工匠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這將提升工匠們的職業認同感與自豪感。并且,通過各式培訓,工匠們得以提高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手握一技之長,也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更進一步,工匠通過參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及傳統村落保護等。《實施意見》的出臺實施將會推動“土專家”“老匠人”等鄉土建設人才在廣袤鄉村大地上煥發新的活力,為鄉村振興藍圖提供堅實力量。 轉變思維,積極吸納鄉村工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實施意見》倡導多元化的人才來源,鼓勵各類返鄉人才投入工匠事業,推動建筑業與工匠身份的交融。本土工匠是根基,同時需積極吸納返鄉農民工與相關專業畢業生。為解決工匠隊伍的人才缺口,應廣泛而精準地做好引進工作,確保市場與人才的和諧匹配。可通過與高等院校的緊密合作,引進頂尖人才以壯大“帶頭工匠”的行列;并通過政府部門與建筑企業的對接,增進企業與工匠的相互了解與合作;對于返鄉的人才,應有序地進行登記與引導,同時不斷完善工匠的社會保障與激勵機制。 多管齊下,提升鄉村工匠職業技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鄉村建設工匠們本身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通過專業化的培訓,能夠提升工匠們的工作專業水平與工作效率,使其工作成果的質量水準更高。《實施意見》提出“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專項培訓和系統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使工匠對工作原理、行業標準等有更系統的認知,幫助提升其綜合素質,線上線下相結合使工匠們可以自由選擇參與的方式,學習更為方便。除對工匠開展多樣化培訓,《實施意見》還提出,要“推動工匠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級證書可在全國范圍內查詢驗證”,通過權威認定,既能體現建設工匠們的技能水平,也幫助工匠們的技能水平走出家鄉也得到認可。 完善機制,拓寬鄉村工匠職業空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引才、育才之后,如何用好人才,讓工匠們在鄉村舞臺肆意揮灑汗水、在廣闊田野間有所作為,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既要讓工匠們在就業市場中活躍,廣泛參與鄉村建設(舉措),在政策上,通過引導建設單位或建設人優先選擇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且信譽良好的工匠,依法依規承攬建設工程,推進工匠將手中的技能轉化為可見的收益、長久的保障,同時也能激勵更多的人才返鄉參與建設,為筑夢鄉村振興提供更多人才支撐;也要推進鄉村建設工匠相關制度的逐漸完善,例如開展工匠信用評價,對一定規模的工程建設探索建立“工匠責任制”,都是通過制度為鄉村建設提供長遠保障,倒逼工匠提升增強職業道德、責任感,促進工匠職業生涯正向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