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泰興:打造實踐示范“街區” 擦亮文明“底色”
泰興黃橋鎮區人口密集,文明實踐隊伍活躍,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圍繞陣地整合、資源匯聚、特色培育,黃橋鎮創新打造出以“街區”為概念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區域,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更加深入人心,打通為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優化陣地資源,“探”出文明新藍圖 圍繞目前已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資源,立足黃橋鎮獨有文化特色和優勢,將非遺文化、旅游文化、紅色文化等各類文明實踐陣地融入文明實踐特色街區,打造功能清晰、特色鮮明、文化各異、開放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以“陣地資源+服務供給+文化背景”為理念,大力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及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黃橋公園、古鎮景點等場所,將相對分散的文明實踐資源集中整合到街區服務半徑內,突出主題特色,分類打造出2條實踐線路、3個便民小鋪、4個特色廣場、5個實踐點位,形成街區陣地資源聯動,實現街區功能作用發揮最大化。設置街區LOGO標識、導覽圖、展示元素等,打造辨識度強、直觀生動、特色鮮明的街區視覺形象。
泰興黃橋鎮以文明實踐街區為載體,堅持陣地前移、服務群眾,融入多方資源,突出文明實踐。組建“三色”宣講隊伍,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通過靶向送學、實境課堂、線上學習等,做到依需定學,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特點,靈活開展宣傳宣講,傳播文明實踐“好聲音”。開設未成年人“校外課堂”,以書法、繪畫、手工制作、網絡安全、環保普及等多主題的校外教育活動豐富青少年課余生活。開辦“文明講堂”,普及老年人的健康知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助力街區精神文明建設。 今年累計開展理論宣講、文藝匯演、文明集市、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活動970余場次,服務群眾超3萬人次,讓文明實踐融入群眾生活、走進群眾心坎。此外,泰興黃橋鎮常態化開展“小紅星志愿講解”行動,在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紅色電影播放等文明實踐活動,以文明實踐賦能黃橋發展。
依托實踐所、大劇院、丁文江廣場等陣地,每月開展一次文明集市活動,推廣“1+1+N”模式,即“理論宣講+政策解讀+特色化便民服務”相結合的新形式,用宣講“一根針”,串起紅色課堂、便民服務、文體活動、就業招聘、技術培訓等百姓需求“千條線”,讓群眾在歡樂中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政策,在互動中體驗文明實踐服務,讓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活動有聲有色。
持續拓展“理響黃橋”文明實踐品牌內涵,一方面加強“名嘴+骨干”的理論宣講隊伍建設,講好理論的“必修課”,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等。另一方面,在“理想小巷”陣地基礎上,結合古鎮紅色文化景點,推出紅色研學線路。線路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依托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米巷“紅滿天”黃橋燒餅店和穆園進行打造,通過“沉浸式”參觀、“情景式”課堂、“體驗式”宣講,著力講好紅色故事,引導游客和周邊群眾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情懷。
隨著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蓬勃興起,泰興黃橋鎮區內聚集了大批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業態就業群體。為回應“兩新”群體日常需求,黃橋鎮開展“關愛助新”行動,在文明實踐服務圈打造暖“新”驛站,保障他們日常“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能喝水、累能歇腳”。在中秋、十一、新年等節假日重要節點,為“兩新”群體送上節日祝福。聯合司法、婦聯等部門,定期開展權益維護政策解讀、法律問題解析、心理健康調適等活動,邀請黨員、律師、教師志愿者進行實境課堂教學,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困難幫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