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泰興:從“有病不醫”到“一體化服務”,醫療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75年來,泰興衛生健康事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泰興的醫治條件、醫療水平和醫護人才全面發展、提升,成為群眾生命健康的堅實保障。 日前,泰興市人民醫院醫療綜合大樓項目已進入大規模裝飾裝修階段。市民呂欣家住醫院附近,看著醫院多年來的變化,他感慨道:“人民醫院不僅條件變好了,技術也更好了!” 全新的泰興市人民醫院醫療綜合大樓位于長征路西側、國慶路南側,按照三級甲等醫院標準規劃建設,占地面積27.6畝,總建筑面積10.11萬平方米。大樓主體22層,樓高90米,地下2層為人防工程、戰時醫院、停車場。項目建成后將圍繞創傷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并整合相關臨床科室設置,優化急救診療流程,共提供病床約1400張,為市民提供診療科室齊全的一體化醫療服務。 泰興市人民醫院的飛速發展,是泰興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
新中國成立之初,泰興的醫療衛生水平還處在民間自然發展階段,以民間鄉醫為主,構成自然醫療救治生態。到了60年代,赤腳醫生“一把草、一根針”成為醫療衛生的“主力軍”。 顧繼禮是歷史的見證者。1978年改革開放,泰興各地建起了衛生院,增加了心電圖、B超機等設備,硬件有所改善,但醫療資源依然貧乏。顧繼禮說,過去,由于經濟條件限制,人們常常有病不醫,最后久拖成疾。隨著日子越過越好,醫療保障逐年完善,人們逐漸建立起“有病就醫”的健康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泰興醫療衛生事業也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態勢。1989年,泰興市人民醫院由原來的平房擴建為三層樓房;1999年,新建13層內科大樓;2009年,新建22層外科大樓;2017年,泰興市人民醫院新區院區建成使用。 “掛號五更起,排隊一條龍”,反映了群眾過往“看病難”的窘況。如今,這種現象在泰興已經不復存在。
在濟川街道南殷村衛生室,村民殷玉蘭陪同老伴兒來復診。經過前段時間的診療,老伴兒的眩暈癥已緩解不少。殷玉蘭說:“到這邊量血糖、測血壓都是免費的。比起幾十年前的村衛生室,環境、醫術都好太多了。”近在家門口的衛生室,為村民提供了很大方便。
近年來,泰興市通過兩輪建制鎮衛生院提升工程,2家衛生院完成移址新建,4家衛生院新建了病房樓,5家衛生院實行了整體改造,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02個。今年進一步投入財政資金3400萬元,虹橋衛生院公共衛生大樓和大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址新建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利用政府融資平臺籌措資金4340萬元,實施了西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建項目。宣堡衛生院病房樓、曲霞衛生院綜合樓、分界衛生院移址新建工程納入2025年惠民城建計劃加以推進,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整體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難點問題,泰興持續深化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扎實推進精準扶貧,著力緩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大力實施人才強衛戰略,高層次人才、重點專科隊伍不斷擴大……
如今,泰興市共有公立醫療機構開放床位5728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病床數6.81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3.38人,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9.2人;家庭醫生簽約率43.99%,重點人群簽約率77.13%,形成了以泰興市人民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精密的醫療服務網絡,完善的醫療服務政策,成為新時代百萬泰興人生命健康的堅強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