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我國耕地面積實現連續3年“凈增加”,全國耕地總量增加1758萬畝,有效遏制了我國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態勢。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億萬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在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耕地保護優先的原則,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打造鄉土大地的豐收畫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糧食安全保障。 守住耕地安全“基本點”,繪就“風吹麥浪地無垠”之景。“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這既是中國的古訓,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治理國家的經驗。我國以占世界9 %的耕地、6 %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想要端牢飯碗,就得保護好耕地。從東北黑土地到華北大糧倉,從西南山地到江南水鄉,18億畝耕地,是紅線,是戰略底線,更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各級政府要始終把“嚴”的基調貫穿始終,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緊盯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突出問題,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守護耕地資源,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不斷推動耕地量上提升、質上突破,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重要保障。 勾勒科技創新“貫通線”,繪就“喜看稻菽千重浪”之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看數據,511.88公斤是耐鹽堿品種“濟麥60”的畝產新紀錄,329公斤是蛋白脂肪雙高大豆品種“齊黃34”,單產新紀錄;看種子,多年來我國農作物品種先后經歷了6到8次更新換代,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看裝備,我國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4%,農機作業面積超過73億畝次。實踐證明,要想實現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最大化”,就必須在科技興農方面做足文章,為繪就“糧”辰美景勾勒科技的線條。 構建多元一體“覆蓋面”,繪就“物阜民豐向未來”之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食物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從陸地大水面養殖到遠海的海洋牧場,從天山腳下的水果到東北的林果,從西北的旱作農業到西南的高原農業……多元穩定的供給,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回想起新中國成立初期,5億人“吃飽飯”曾經是一件難事,現如今14億多人吃得好是一種常態,多元供給功不可沒。全國各地在提高糧食單產、穩定糧食總產的同時,圍繞畜、禽、蔬、茶、果、菌等產業,構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讓農民世代居住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穩,成色更足,繪就出“物阜民豐向未來”的別樣景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