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點,泰興一諾樂器有限公司生產廠長呂新兵拉著一車小提琴,來到與企業一墻之隔的黃橋樂器智能環保表面處理中心。在這里,一把把小提琴穿上一身“新衣”后,將走向世界各地。 呂新兵告訴記者,他們企業規模不大,目前年產量三四萬只,如果要自行完成油漆處理的話,需要投入1000萬元的環保設備,這對像他們這樣的小型企業來說壓力很大,由政府投資建設的樂器智能環保表面處理中心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黃橋樂器智能環保表面處理中心總投資5000萬元,建設有奧米加靜電噴涂設施、全自動機器操作系統、全自動輸送生產線等,同時配套全流程的中央除塵設備、循環水處理系統等。中心通過對樂器生產過程中的打磨、涂裝等工藝實施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既有效破解了樂器產業的發展環保瓶頸,又降低了小微企業的投入成本,是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專門為小提琴提供打磨、噴涂的樂器公共服務平臺,2020年成功入選江蘇省“綠島”項目。項目年設計加工量30萬只,為周邊近百家中小微企業的提琴加工帶來新的改變和升級,生產出口率提升75%以上。 樂器產業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特別是小提琴,產量一直居國際國內前列。面對全球樂器行業深度調整大背景,近年來,泰興市積極引導樂器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在借助電商網絡平臺拓展市場空間的同時,產品也在不斷優化提升,向著專業化、精益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吹響了“以新質生產力強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在黃橋鎮集聚了220多家提琴生產及配套企業、3萬多名從業人員,每年生產各類提琴70多萬把,占中國提琴總產量的70%,同時也拿下世界4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轉型升級成為保發展的迫切需求。作為泰興市最大的提琴制造企業,近年來,鳳靈樂器集團加快新材料、新工藝、智能制造等技術的應用,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拓展市場空間、加強品牌建設,面對全球樂器行業深度調整大背景,企業年產各類提琴產品依然達到了30萬套、吉他產品60多萬套。去年11月,鳳靈樂器在原有電商平臺的基礎上,先后開通了抖音及淘寶直播間,向數而生,拉近了跟客戶的距離。目前,直播間粉絲量已達3萬多人。 鳳靈的發展壯大,帶出了一批制琴人。四十出頭的仇新亮曾是中醫按摩師,因岳父母都在鳳靈工作而接觸到提琴制作,他從1998年接觸小提琴,成為二代制琴人,并成長為國家二級提琴制作師。如今,他主要制作售價上萬元的個人定制產品。 目前,仇新亮加入中國樂器協會提琴制作師分會,靚琴坊也成為分會的泰州地區會員聯絡站。在他看來,靚琴坊顯然借了鳳靈集團的東風,制琴既要注重與同行交流,實現自主創新,同時也要將藝術審美與個人風格融入每把琴中。近年來,仇新亮不斷向專業院校以及留學回來的制琴師們學習,學習新的理念和新的制琴經驗。在做好自我提升的同時,他還注重提升工作室琴三代、琴四代的制琴水平,從而提升整個工作室的制琴能力。 小提琴制作不僅帶動了本地人發家致富,還吸引了外地人落戶。河南信陽人徐如剛帶著蘇州高檔琴弓技藝來到黃橋,從最初的打工人到自主創業,從小作坊到產年20多萬只高檔琴弓。10多年來,徐如剛的產品不僅成了當地樂器企業的香餑餑,更走向了國際市場。徐如剛介紹:“我們廠工人的工資每月6000元左右,目前有30多個工人,年產值300多萬元。” 如今,黃橋擁有完整的提琴產業鏈,一把小提琴上的所有材料都能在黃橋找到。除了鎮區的企業、工作室,黃橋鎮各村居的村民也有不少人吃著“提琴飯”,他們往往擅長一道工序,靈活參與到制琴“流水線”中。今年65歲的袁連國從事琴頭裝配已有30多年。袁連國三到四分鐘裝一個琴頭,每天能組裝100多個。袁連國介紹,他們同時為七八家企業干活,每天都有訂單,一家人都在做小提琴,小小一把提琴是他們家的“鐵飯碗”。 向綠而進、向才而聚。在通靈樂器有限公司的新廠區內,數臺嶄新的精雕機正轟鳴作業,高速運轉,一個個琴板在機械的加持下迅速成型。企業負責人殷建設介紹,邁入新時代,制琴也要把握好數字技術,企業搬進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后,引進了多臺套智能化設備,大量減少了人工成本,使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保證。 據了解,江蘇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分三個區域,南區為綜合貿易平臺,用于電商展銷、文化旅游、樂器藝術教育;北區為黃橋樂器產業中小企業集聚區,分一、二期實施,目前已入駐5家企業,全部完工后預計年產值達4億元;西區為樂器智能環保表面處理自動化生產線(綠島),主要是為解決中小微企業和家庭作坊廢氣、粉塵無組織排放污染問題,從根本上減輕區域環境影響。 從無到有,從代工到建立自主品牌,從單兵作戰到建立產業集群,從制造產業到文化特色產業,黃橋樂器產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產業發展之路,成為江蘇產業特色小鎮發展的樣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