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興市農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新街鎮車馬村的景灝家庭農場以其前瞻性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的種養結合模式,成為當地乃至全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典范。該農場通過放棄傳統的生豬自繁自養模式,轉向購買成豬進行二次育肥,并結合稻麥兩熟種植,走出了一條生態循環、高效發展的現代農業之路。 生態循環,創新養殖模式 面對生豬養殖中的疫情風險和苗豬抗病力弱的問題,景灝家庭農場業主景立和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改變策略,采用購買成豬進行二次育肥的方式。這一轉變不僅降低了養殖風險,還提高了生豬的生長速度和出欄體重。景立和介紹道:“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生豬三到四個月即可出欄,日均增重三兩到一斤半,出欄體重普遍達到三百八十斤左右。” 種養結合,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在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景立和還流轉了600多畝土地,將豬場升級為農場,實現了養殖與種植的有機結合。農場內投資新建了糞污處理設備和糞污儲蓄池,確保豬場糞污日產日清,有效避免了環境污染。每年稻麥施肥期,農場將處理后的糞肥施用于稻田,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綠油油的稻田里,水稻長勢喜人,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的直接受益者。 多重支持,政策引導與科技創新并重 家庭農場的成功轉型,是泰興市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泰興市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推動農業向生態化、高效化方向邁進。一方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廣智能化、數字化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生態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通過種養結合、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式,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還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未來,泰興市將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生態循環農業為引領,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

